针对已有研究不足,放松线性假定,本着宏观与微观、规范与实证、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原则,系统分析财政政策非线性作用机制,在非线性机制下研究财政政策作用空间、可持续性和非线性调整,并在分析政策目标非线性关联机制基础上进行政策模拟。研究目标包括:第一,剖析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国民储蓄、私人消费、私人投资、私人劳动供给等非线性、非对称作用机制,深入分析内在机理;第二,在非线性作用机制条件下研究财政政策可持续性,模拟分析财政政策作用空间等;第三,在可持续性分析基础上研究财政非线性、非对称调整机制;第四,剖析政策目标之间非线性关联机制,包括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失业、通货膨胀等,明晰关联关系中的时变、非对称、非线性特征,并分析内在机理;第五,在不同情景假设和多目标调控背景下进行财政政策数值仿真模拟,形成不同政策方案,并结合货币政策非线性、非对称效应研究成果分析财政与货币政策有效搭配策略。
课题研究按照计划书进行,完成预定任务。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特别是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第二,财政政策的非线性调整机制研究;第三,主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包括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腐败与收入差距、房地产价格与收入差距等。第四,系统分析金融冲击、经济波动、经济增长趋势和动力,以及财政调控效率和宏观调控有效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总体而言,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加深了学术界和实业界对财政政策调控机理的理解。.截止目前为止,出版个人专著《财政货币政策非线性效应与宏观调控有效性研究》,共2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在《Journal of China and World Economy》发表论文1篇,被SSCI检索;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21篇,即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目前还形成3篇与本项目相关的工作论文。.在本课题的支持下,课题负责人围绕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调整机制主办国内学术会议3次,受邀参加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在大会或分组报告13次左右。应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等邀请做学术报告近10次。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课题负责人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进行为期1年的学术访问,在此期间,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学术会议及Seminar上宣讲并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本课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优良的成绩,截止目前已经培养了博士生7名,其中4名已顺利毕业,3名仍在读;培养硕士生17名,其中已毕业9名,在读8名;培养本科生4名。.鉴于对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获得学校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资助,课题负责人于201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被多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课题组成员陈斌开、严成樑、赵文哲、刘轶芳、罗凯博士顺利晋升副教授。依托本课题,课题负责人的其它相关研究分别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非线性期望理论的稳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设计
财政政策的非线性传导过程与乘数效应:基于贝叶斯 STVAR 模型
零利率下限约束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研究: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前瞻性政策含义
财政政策波动性的测度、影响机理、决定因素及政策含义—理论、模拟与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