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不锈钢的复杂相组织导致对复相材料局部腐蚀评价新技术的需求,如亚微米蚀坑控制与晶间贫铬区显现、微米级非均匀氧化膜表征技术等。以建立这些新技术为基础,本项目针对节镍型2101、2304与超级钢2507、2906系列双相钢的电化学腐蚀与水汽氧化行为与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给出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对应关系。研究特色与先进性在于:建立复杂组织点蚀、晶间腐蚀和缝隙腐蚀敏感性评价系列新技术,实现多相组织(γ,α,Cr2N,σ,χ,γ2,异质相等)在局部腐蚀过程中所起具体作用的清晰界定;采用含同位素水H2O(18)氧化示踪方法并结合二次离子质谱分析进行氧化膜元素微区与深度分布测定,给出氧化中不同相表面H2O的微观传质机制,并在产物形态及化学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传质理论模型。学术与实际意义在于:复相组织的系列先进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从抗蚀性角度提出相关体系合金设计与微观组织控制原则,服务于我国相关钢种开发。
建立了点蚀尺寸可控的亚CPT与过CPT电化学控制技术,对不同双相不锈钢及相区的行为进行鉴别;建立了适用于双相不锈钢的晶间与σ周边γ2区域腐蚀敏感性评价方法,揭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的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规律,阐明不同条件组织演化规律与腐蚀机制;建立了适用于双相不锈钢缝隙腐蚀评价的电化学CCT技术,揭示了双相不锈钢缝隙腐蚀规律,对这种现象的规律与机制给予研究与澄清。研究了系列双相不锈钢点蚀、晶间腐蚀与缝隙腐蚀随温度、电位、氯离子浓度与pH值的变化规律,给出主要合金元素与热处理制度的影响规律;给出两相耐腐蚀性能与合金成分和相比例之间的定量联系,针对高温固溶区间(1000℃以上)与中温区(450-950℃)处理中的元素再分配、相析出规律对各类腐蚀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不同条件的复杂焊接组织腐蚀抗力,服务于我国相关钢种开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双相不锈钢的相腐蚀及应力腐蚀裂纹萌生发展机制研究
节镍型双相不锈钢三类典型晶间腐蚀规律及机制与评价方法研究
Sigma相对超级双相不锈钢海水环境腐蚀磨损的调控作用
双相钢的单质硫腐蚀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