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出现最早、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诊断 SLE的重要指标,并在疾病活动性评估和预后判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临床分析和既往研究表明患者皮肤中存在抗原抗体反应,但迄今为止抗原和抗体的性质还不清楚。本项目旨在揭示"皮肤中抗原和抗体的性质及其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对SLE皮肤损伤的作用"。为此,我们已初步证实有皮损的患者血清抗体能够识别分子量为35kDa和25kDa皮肤蛋白质。下一步我们将明确这两种蛋白质的性质及其在皮肤中的定位;纯化其抗体,研究抗体的皮肤组织特异性,动态观察抗体滴度变化与内脏损害和疾病活动性的关系;并最终通过动物实验明确此抗原抗体反应在皮肤损伤中的作用。这一研究不仅为最终阐明SLE皮肤损伤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为SLE其他器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
皮肤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诊断 SLE的重要指标,并在疾病活动性评估和预后判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项目旨在研究“皮肤中抗原和抗体的性质及其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对SLE皮肤损伤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运用2-DE和MALDL-TOF-TOF mass spectrometry等方法,初步确定annexin-2,galectin-3和RPLP0是皮肤中的靶抗原。通过免疫沉淀纯化SLE患者血清中的抗galectin-3抗体和抗RPLP0抗体,分别经皮注射入小鼠体内,发现抗galectin-3抗体引起小鼠真皮内血管坏死、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等类似于红斑狼疮血管炎样改变;而抗RPLP0抗体引起小鼠表皮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水肿为等典型红斑狼疮样病理改变,充分证明抗体具有致病性。另外, 通过ELISA方法研究发现,在有皮疹的SLE患者中,抗RPLP0 和抗galectin-3 抗体的滴度显著高于没有皮疹的SLE患者,并且抗体滴度随着皮疹好转逐渐下降,也从临床上证明抗体具有致病性。相对于已知SLE相关抗体,抗galectin-3抗体与SSA有较强的交叉反应,同时与Sm、nRNP存在较弱的交叉反应。总之,这一研究阐明了引起SLE皮肤损伤的抗原和抗体的性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SLE皮肤损伤发生机制。这一研究结果也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实验室方面,深入研究产生致病性T\B淋巴细胞的特点,皮肤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方面,抗体与疾病活动性、转归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目前已发表该基金项目有关的论文5篇,毕业硕士研究生1名,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各2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SRHSC 梁主要设计参数损伤敏感度分析
皮肤基底膜带自身抗体的靶抗原分析
T淋巴细胞在抗LEG3抗体介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DETCs在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热休克蛋白在温热诱导皮肤免疫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