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能化的有机桥联配体连接多个金属有机砌块(包括镧系有机发射基团)形成新型功能化的分子发光材料。由于这种分子材料具有"双重发射"或"多重发射"效应,且不同发射团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因此,充分利用这种效应并调节好各金属有机发射团的发射峰位置以及优化能量传递过程,就可以得到通过两种互补光或红、绿、蓝三基色光混合而形成的白光发射。进一步修饰这种单分子材料的结构敏感部位,并调控各有机金属发射团的发射强度和发射峰位置,希望得到发光性能优良的白光发射功能配合物。将该化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发光二极管并优化器件结构,期望得到性能优良的白光发射器件。
本项目通过功能化有机桥联配体连接多个金属有机砌块(包括镧系有机发射基团)形成新型功能化的分子发光材料,利用材料的“双重发射”或“多重发射”性能,通过两种互补光或红、绿、蓝三基色光混合而生成白光,并系统研究不同发射团之间存在能量传递性能,为获得性能优良的功能杂化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证明。最终通过优化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调控各有机金属发射团的发射强度和发射峰位置,获得发光性能优良的白光发射功能配合物。将该化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发光二极管并优化器件结构,期望得到性能优良的白光发射器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该项目基本上按计划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截止撰写报告时间为止,我们目前已经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IF > 3的论文5篇),合作论文2篇(IF > 3);提交四项中国发明专利,并撰写了一章稀土专著(Near-Infrared (NIR) Luminescence from Lanthanide(III) Complexes, Rare Earth Coordination: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 Chap. 12 (Eds.: C. H. Huang), Wiley, 2010, p.473)。.2、我们的研究工作获得好评,如发表在Dalton. Trans., 2010, 39, 5676的论文被评为Hot article;发表在Dalton. Trans., 2010, 39, 1948的论文被评为Top article等。2011年应《无机化学学报》邀请,发表了国际化学年纪念文章-综述论文(无机化学学报2011, 27, 1887)等。.3、我们发现8‒羟基喹啉有一种少见的独特配位模式,即非脱质子的桥联配位模式(μ‒phenol coordination mode) (Crys. Growth & Des., 2010, 9, 4101-4108)。该配位模式不仅为氟离子检测提供一种新途径,而且也拓展了能量传递模式(Dalton. Trans., 2011, 40, 5549-5556)。同时也为异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提供一种新途径(Crys. Growth & Des., 2013,13,849).另外,我们也积极参加了三次国内和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三次学术报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聚酰胺酸盐薄膜的亚胺化历程研究
基于天然气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性能分析
添加有机物料对豫中烟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金属锆织构的标准极图计算及分析
金属配位交联的新型橡胶材料的研究
分子筛配位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基于软碱配位基的协同配位吸附材料重金属深度净化及构效关系研究
贵金属有机配合物分子内金属-配位体的电子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