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玉米S组胞质雄性不育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和育种研究:用回交群体BSA法,将Rf3基因定位于RAPD-E08与UMC49两个分子标记之间,遗传图距为2.7CM和4.8CM,是目前标定Rf3基因最近的两个分子标记。用反向PCR及序列分析研究了S组不育胞质与正常胞质线粒体育性相关基因的结构差异。构建了CMS-J线粒体BAC文库,克隆到与育性相关的R区的DNA片段,并筛选到两个和其它胞质明显不同的重要叠群,证明S组线粒体中分子间(内)重组是形成不育胞质基因的主要原因。对4种不同胞质近等基因系的mtDNA进行RELP分析结果,Pst/B30等3个酶/探针组合可作为玉米胞质的遗传分类体系。完成了华玉4号不育化育种并建立了两段十区的种子生产体系,2000年将在西南各省大面积推广种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玉米杂交种表现的预测方法研究
玉米C组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诱导玉米杂交种劣变的靶向mRNA氧化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旱灾风险演变与预估研究——以松辽平原玉米产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