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传输型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我科自2002年开始系统观察了261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其临床有效率达到69.4%,前期我们对15例患者进行病理观察,发现Cajal间质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存在明显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与慢传输便秘发病最为密切的Cajal间质细胞及神经递质等方面探讨穴位强化埋线治疗STC的机理,通过研究ICC数量、超微结构、功能的异常变化及c-kit、SCF基因表达,SERT基因改变在5-HT信号传递系统的改变中的作用及P物质的改变,结肠肌电变化及胃肠传输试验等指标,分别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从ICC、肠神经系统、肠动力系统三方面探讨穴位强化埋线的效应机制,寻找穴位强化埋线的干预环节及作用靶点,为穴位强化埋线治疗STC提供理论基础,为埋线疗法的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
慢传输型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是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目前尚缺乏穴位埋线治疗便秘的机理研究,由于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动物试验,直接取材于人体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限制了这一中医特色外治法的广泛应用,而本课题研究在保证患者的权益的前提下,直接取材便秘病人的直肠组织,从而能为便秘的机制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为便秘的真实机制研究开创了一条研究思路,本课题全面选取能反映肠神经系统、肠动力系统、ICC三方面的特异性指标来揭示穴位强化埋线治疗STC 的机理,本课题于2011年至2013年完成了所有病例数的入组,完成了临床疗效观察及结肠肌电图检测,同时留取了组织标本及血清标本以备检测,2013年下半年则完成了各项指标的检测工作,完成了相关指标的检测及数据的录入、数据统计、资料整理和课题总结,发表学术论文四篇,待发表二篇,培养了硕士研究生一名。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肠动力系统方面,穴位强化埋线疗法能显著改善STC患者的肠蠕动,降低慢波频率及振幅,调节慢波节律的紊乱;在肠神经系统方面,穴位强化埋线疗法可以促进STC患者血中兴奋性神经递质SP的释放和降低血中抑制性神经递质NO的释放来促进肠道平滑肌蠕动功能,干预了STC患者直肠壁SERT蛋白及SERTmRNA表达,进而导致5-HT的回收灭活较前增加,使肠蠕动反射较前增加;ICC相关指标,穴位强化埋线疗法可以提高STC患者ICC的数量,使形态和功能趋于正常,同时可作用于c-kit-SCF信号通路,使直肠组织中c-kitmRNA、SCFmRNA表达上调,进而纠正异常的c-kit信号通路,减少ICC表型转化的发生,抑制STC患者直肠神经元的凋亡,促进肠神经元数量的增殖,进而抑制ENS的退化,以改善STC患者的肠神经病变。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穴位强化埋线疗法对STC的治疗机制是多方面、多靶点相互协同的结果,这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based on CD function and LMDI decomposition model: China as an example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One-step prepared prussian blue/porous carbon composite derives highly efficient Fe-N-C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槲皮素调节肠道菌群干预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研究
基于结肠神经-c-kit-ICC通路探讨深刺天枢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
迷走神经介导神经-免疫互动调节在骶神经刺激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中的机制研究
慢传输型便秘中动力相关共生菌种的筛选与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