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拟选择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泥炭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MS C-14和Pb-210/Cs-137测年建立研究区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演变序列的年代学框架;在现代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孢粉/植物残体/炭屑及烧失量分析,重建该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及气候事件历史以及泥炭地碳动态历史;通过区域对比,探讨区域植被和泥炭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影响。该项目试图理解的主要科学问题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在青藏高原东部出现在什么时候?研究区是否存在千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全新世植被与泥炭地发育及碳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如何?本项研究将为探讨全新世夏季风强度历史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区域植被与泥炭地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目通过较高精度和较高分辨率测年手段,建立可靠的年代序列,利用孢粉等多指标分析,借助现代过程研究,半定量、定量地高分辨率重建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碳动态历史。同时通过一条沿泥炭生长方向的样线及系列泥炭底部年龄来研究泥炭地发育、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的泥炭大多起源于11.5-10 ka, 7-5ka and 0.5-0 ka。在8.5 ka 和4.5 ka左右,几乎没有泥炭起源数据。沿着横断面的泥炭底部年代解释了若尔盖的泥炭经历了upslope和downslope两种扩张形式。碳积累速率在早中全新世较高,早中全新世泥炭的普遍起源及扩展可能与温度的升高和季风较强有关。而8ka和4ka左右泥炭发育的减少可能与冷干气候有关。岩芯孢粉记录显示全新世中期气候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出现在6.5-4.7 Ka。通过区域对比得出,温度是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季风强度减弱和夏季辐射减少是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变化趋势长期变冷干的原因。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青藏高原中部泥炭地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全新世泥炭δ18O对比研究及全球联系
青藏高原中东部全新世植被演替与气候演变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全新世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