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两系法杂交稻制种田植冠层-水层-土层的热量平衡模型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各器官温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及对育性的影响,建立三层以上的制种田热量平衡模型,较准确地估算稻田灌溉水温及深度对调节植冠层气温和稻株体温的效果。找出影响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作用部位和体温类型,建立一个比气象站百叶箱温度为标准的育性转换指标体系更准确可靠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体温指标体系"。在遭遇低温天气时,通过深灌较高温度的河水和喷施叶面蒸发抑制剂来调节稻田小气候,提高不育系育性敏感部位温度2-3℃。为探讨"以水调温-抑蒸增温"为技术措施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安全制种实用生态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解决两系法杂交稻制种的夏季低温危害瓶颈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温敏核不育OsUgp1共抑制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研究
温敏不育水稻雄性不育生理机制及育性的人工调控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