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1%,但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过于积极的治疗可能造成严重的医源性外观破坏及全身副作用。血管瘤病程伴有血清学的异常,但尚未发现血清标志物,临床上缺乏评估瘤体增殖潜能及治疗预后的指标。本课题组最早发表了血管瘤血清学VEGF研究的论著,被国际脉管病研究学会发布的分类文件所引用,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基础。为了寻找可应用于临床的血清标志物,我们利用先进的基因芯片检测血管瘤增生消退期自身对照组织,首次进行系统全面的筛查。经针对分泌蛋白高效筛查,检测其血清浓度,验证组织表达,首次发现潜在的血管瘤血清标志物- - 血管生长素,其血清浓度与病程相关、特异度敏感度强,既往血管瘤研究未见报道,属源头创新。现备行前瞻性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其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评估血管瘤增殖潜能及治疗预后的血清监测因子,以辅助治疗时机、治疗方式及停药时间的决策,提高血管瘤综合治疗水平。(请保密
【背景与目的】.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也是唯一的血管生成天然模型。其特征性表现为早期快速增生,后期缓慢消退。由于瘤体增殖潜能难以预测,各种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应用难以适时适度。为了平衡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急需寻找到一种能监测瘤体增殖潜能的血清标志物。但目前寻找肿瘤血清标志物仍富于挑战性,至今未见类似血管瘤血清标志物的报道。.【材料与方法】.利用同一血管瘤的增生、退化期自身对照标本,以基因芯片检测差异表达基因,从中筛查编码分泌蛋白的基因,筛选可能的血清标志物。之后,以qRT-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验证其在血管瘤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以ELISA法检测该因子在患儿血清和尿液中的表达水平。最后,分析血管瘤增生早期血清中该因子及VEGF的浓度变化程度和瘤体增殖程度的相关性,并选取该因子血清水平较稳定的浅表或混合型病例,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半侧瘤体不作治疗,观察后期增生趋势,另半侧以咪喹莫特软膏外涂,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基因芯片检测发现62个增生期高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新的筛选方法,我们发现缺氧诱导的分泌型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可能是潜在的血管瘤血清标志物。之后,验证得血管瘤增生、退化期组织中ANG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存在差异表达,患儿血清和尿液中ANG浓度变化与增生退化病程相关,并且ROC曲线分析提示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继而,分析得增生早期血清中ANG浓度变化和瘤体增殖程度具相关性,而VEGF无此相关性。自身对照研究中,未治疗侧瘤体93.8%增大程度小于20%,治疗侧有效率达81.3%,局部副反应较轻,无全身副反应。.【结论】.ANG是一种新的有意义的血管瘤血清标志物,在血管瘤增生早期监测血清ANG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瘤体的增殖潜能。对于增生早期血清ANG水平稳定的浅表或混合型血管瘤,外涂咪喹莫特软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基因芯片检测肿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从中筛查编码分泌蛋白的基因,是一种便捷有效的寻找潜在的肿瘤血清标志物的新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血管瘤血清标志物血管生长素的体外干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无血清培养筛选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清标志物及临床验证
婴幼儿血管瘤可能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实验依据及临床意义
胃癌患者血清糖蛋白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