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PAHs)是我国大气环境中相对比较突出的毒害有机物。当前乌鲁木齐颗粒物污染较重,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较高。本研究拟在乌鲁木齐通过系统的长期野外观测,一方面利用PM2.5/PM10/TSP大流量采样器以石英滤膜/PUF分别采集颗粒物和气相有机质样品,探讨PAHs在气/粒两相的分配特征;另一方面,进一步利用串级采样器采集样品分析PAHs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实测获得当地典型排放源的PAHs指纹谱,利用野外系统观测数据,分别用CMB、PCA/MLR、PMF等方法和分子标志物手段对大气PAHs来源进行定性定量解析。项目研究不仅可获得乌鲁木齐大气细粒子中PAHs含量情况,而且通过全面了解PAHs在气相和颗粒相的分配以及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分布特征,将为评估大气PAHs暴露特征和健康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对来源的深入分析将为乌鲁木齐大气PAHs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多环芳烃(PAHs)是我国大气环境中相对比较突出的毒害有机物。当前乌鲁木齐颗粒物污染较重,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较高。本研究在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新疆大学本部采集大气气、固相样品。分析出聚碳酸酯泡沫和石英膜中的16种气、固相多环芳烃(PAHs)。采暖期总多环芳烃浓度在气、固相比值(g/s)为3.29,多环芳烃主要存在于气相,而非采暖期比值(g/s)为0.58,多环芳烃在颗粒相居多,采暖期气、固相总多环芳烃的浓度是非采暖期的4.5倍。通过对用NL20型撞击式大气颗粒串级采样器采集的样品分析得出,无论是冬季还秋季5-6环的多环芳烃在PM2.5的比例高于PM2.5-10,并且90%的多环芳烃存在于PM2.5上;用PCA/MLR和分子标志物的手段对乌鲁木齐大气PAHs来源进行定性定量解析得出,所采集样品的三分之二来自于煤和生物质的燃烧排放,采暖期汽油和煤源对PM2.5中总多环芳烃的贡献率为46%,而非采暖期混合源的贡献率高达85%。采暖期汽油和柴油源对PM2.5-10中总多环芳烃的贡献率为66%,而非采暖期混合源的贡献率为78%。本项目完成的内容为评估大气PAHs暴露特征和健康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来源的深入分析为乌鲁木齐大气PAHs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多环芳烃气粒分配规律研究和气粒分配系数预测
多溴联苯醚在大气颗粒中的粒径分配规律及气-粒分配模型
大气气溶胶的有机组成及其对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气-粒分配的影响
城市大气颗粒物不同粒径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溯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