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具有持续性慢性感染特征,机制不明,DC处于启动、调控、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布鲁氏菌诱导的不成熟DC可能与此紧密相关。因此,本课题以布鲁氏菌强毒Dsred-16M气溶胶感染BALB/c小鼠造成持续性感染为模型,并以疫苗GFP-M5被有效清除为对照,在不同感染阶段,通过活体发光、免疫细胞示踪、激光共聚焦等,实时动态观察组织中DC、B、CD4+T、CD8+T的变化;通过ELISA等,检测MCP-1、IFN-γ、IL-17等变化;找到特异性变化的细胞或分子,通过添加或沉默确定它们的功能;通过免疫细胞分离和混合培养,确定此特异性变化与不同阶段DC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DC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表面配体的表达,确定DC的亚群,并可能找到新的DC亚群;最后,在免疫缺陷动物和细胞模型上进行验证;旨在阐明DC在布鲁氏菌持续性感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同时为布病防治提供急需的免疫干预靶点和一定的理论指导。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布病)死灰复燃,已严重威胁牧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并有借助食物链向城区扩散的风险。然而,迄今尚无满意的慢性布病防治办法。持续性慢性感染是布病难防难治的根本原因,但是布鲁氏菌导致机体慢性感染的致病机制不明,猜想是布鲁氏菌免疫逃逸、机体免疫耐受所致。DC 是启动、调控、维持免疫应答的中枢,布鲁氏菌与宿主DC交互对话影响深远,DC既为布鲁氏菌体内存活提供庇护所,又为机体免疫耐受创造条件,影响机体特异性免疫保护的正常启动,恢复DC的正常功能可能是防治慢性布病的关键。因此,本课题以布鲁氏菌强毒Dsred-16M 滴鼻感染C57BL/6小鼠造成持续性感染为模型,并以疫苗GFP-M5 被有效清除为对照,实时观察血液、肝脏、脾脏组织中布鲁氏菌、DC、B、CD4+T、CD8+T 、MCP-1、CCL-3、CSF3、IL-17的动态变化,找到特异性变化的细胞或分子并研究它们的功能;通过分析DC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表面配体的表达,确定DC 的亚群;确定机体免疫状态的特异性变化与不同亚群DC 之间的关系;分析布鲁氏菌调控DC分化的表观遗传机制;最后,在免疫缺陷动物和细胞模型上进行验证。研究表明,GFP-M5疫苗株与Dsred-16M强毒株能够引起小鼠明显不同的免疫学反应,其获得性免疫保护水平差异显著,而且DC分化及成熟程度明显不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还在进行中;对布鲁氏菌感染的DC亚类进行了mRNA/lncRNA/microRNA深度测序,表明抗原递呈、干扰素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在临床布病患者和疫苗免疫群体样本中也得到了确认;但具体免疫和调控分子的功能研究还在进行中。这为阐明DC 在布病持续性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新疆乌市男男性行为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牛布鲁氏菌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人乳头瘤病毒免疫逃避研究进展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布鲁氏菌效应分子在持续性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NK/DC 细胞间对话在HCV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
Th22/IL-22在幽门螺杆菌慢性持续性感染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泡沫病毒体外急性裂解性感染与慢性持续性感染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