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延续城市记忆是城市规划学科关注的热点。历史地段是承载、记录、展示城市记忆的典型地段。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也亟待丰富和提升,实现从静止保护到活态保护、从躯壳修复到灵魂注入、从传统延续到时代创新,城市记忆的理论和方法将为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交叉视角,以城市规划的有机更新和地理学的地方感为理论基础,选取北京多个历史地段为案例地,研究内容包括要素研究、模型构建和实践应用三部分:首先进行经验归纳,如特征属性、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等;然后构建测量量表和评估模型;最后在历史地段层面和城市层面进行实践应用,以寻求历史地段风貌延续、居民调控、业态置换、活化解说等的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途径,完善历史地段的城市规划手段,优化历史地段形态格局,恰当地更新保护老旧建筑,促进历史地段有机生长,提升城市地方感,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居民幸福感。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延续地方文脉、保护地域特征已成为城市建设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像人一样,灵魂和性格,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形成。而保持延续城市记忆,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生长和更新、保存和塑造城市特色具有创新性的途径。其中,历史地段是承载、记录、展示城市记忆的典型地段。在本研究中,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分析了城市记忆的形成机制和测量体系;随后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描述统计法等进行了城市记忆的测定,运用皮尔森(Pearson)分析法、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法来分析历史地段城市记忆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并进行分类;在实践应用中,具体分析了南锣鼓巷、北京城垣和北京轴线等几个典型历史地段中城市记忆的测定与规律。研究成果为:得到了城市记忆的特征属性、构成要素、作用机制;建立了基于城市记忆的测量量表和评估模型;以历史地段为空间对象,分别测定了几个具体案例地的城市记忆,从而为不同类型的历史地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更新策略。本研究成果可望为确立历史地段中的重点保护要素提供依据,为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提出新的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历史地段的有机生长,提升城市地方感,增强居民归属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聚酰胺酸盐薄膜的亚胺化历程研究
旧城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为例
“城市结构重组”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工业地段已更新案例评价与应用研究
基于结构性保护的城市历史地段社区公共空间模式及适应性研究——以苏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