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网蛋白(CRT)是新近发现能介导凋亡细胞清除的细胞膜蛋白。某些刺激引起细胞凋亡时,CRT从细胞内向细胞膜大量转移并在膜上聚集成簇。作为一种特异性配体,CRT与吞噬细胞膜上的相关受体相互作用并激活后者的吞噬功能,由此构成针对凋亡细胞特异性清除的信号系统。近期研究进一步发现,CRT若出现在凋亡的肿瘤细胞膜上,该肿瘤细胞可被树突状细胞(DC)识别和吞噬,肿瘤相关抗原在DC细胞内加工和提呈,从而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该肿瘤的免疫杀伤效应,提示CRT在肿瘤免疫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CRT蛋白大量包被到肿瘤细胞表面,包被CRT的肿瘤细胞经凋亡处理后,用作一种肿瘤抗原细胞免疫实验动物,以期在动物体内诱导出针对同种肿瘤的免疫杀伤效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特异性肿瘤的目的。本项目如能证实上述方法在介导抗肿瘤免疫过程中的有效性,将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肿瘤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凋亡时(如蒽环类药物处理),位于内质网中的钙网蛋白(CRT)可向细胞膜表面大量转移并在膜上簇集,膜上的CRT能介导肿瘤细胞被包括DC细胞在内的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和吞噬,由此激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活性。但CRT从细胞内向细胞膜转移并非所有凋亡肿瘤细胞的固有特征,而是特定肿瘤细胞在特定凋亡刺激下发生的分子改变,研发对各种肿瘤细胞都能进行有效CRT包被的方法和途径,将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工具。.本项目以小鼠黑素瘤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设计如下三种不同方式将CRT包被到凋亡肿瘤细胞膜上, 然后再用此CRT包被的肿瘤细胞作为疫苗免疫模型动物,以研究它们在激发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功能:(1)克隆获得小鼠CRT的编码序列,将其与病毒G蛋白偶联受体(GPCR)基因重组,重组基因转染小鼠黑素瘤B16-F1细胞后,在细胞内合成CRT-GPCR融合蛋白,由于融合蛋白中的GPCR含有跨膜结构域而高效地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从而将CRT蛋白大量携带到肿瘤细胞膜上;(2)将小鼠CRT编码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入E.coli表达菌中,诱导表达后用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CRT蛋白,然后将此原核表达的CRT蛋白与凋亡的B16-F1细胞共孵育,由此将CRT人工包被到瘤细胞膜上;(3)用蒽环类化疗药物处理B16-F1细胞,该药在诱导瘤细胞发生凋亡的同时,还促使CRT大量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膜表面。体外分析发现,上述三种方式均能有效地将CRT蛋白包被到肿瘤细胞膜上,并且这些CRT包被的肿瘤细胞能更有效地被DC细胞和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将上述三种形式CRT包被的黑素瘤细胞用作细胞疫苗免疫实验小鼠后,在动物体内诱导出高效的抗同种肿瘤的免疫效应,对免疫后再接种黑素瘤活细胞的成瘤率产生显著性抑制。体内免疫活性分析发现,免疫后小鼠的脾细胞中抗肿瘤细胞因子INF-和TNF-α的合成与分泌显著增加,对B16-F1活细胞的免疫杀伤能力增强,但对无关肿瘤细胞则无此影响。提示本项目成功研发的用CRT-GPCR融合蛋白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工程包被和用原核表达的CRT对肿瘤细胞进行人工包被的方法,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转化。由于这两种方法对其它肿瘤细胞具有普适性,上述研究成果将为CRT介导的新型肿瘤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为临床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C-藻蓝蛋白抑制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重组钙网蛋白激活调节性B细胞及机制研究
CS1和钙网蛋白双表达DNA疫苗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复合磷酸钙抗肿瘤骨水泥治疗肺癌骨转移的实验研究
基于肝脏移植的同种异体T-rapa抗肿瘤免疫治疗体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