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阻尼器的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控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0908231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杨孟刚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南大学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李德建,李志勇,乔建东,宋旭明,马广,李春阳,杨竹青
关键词:
纵飘桥梁混合控制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MR阻尼器
结项摘要

纵飘体系桥梁纵向刚度小,在日常行车和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主梁纵向位移,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性能,给桥梁维护带来相当的困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常用的弹性索和粘滞阻尼器)只能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MR阻尼器具有阻尼力范围实时可调的优良特性,可以兼顾车振与地震的不同要求,实现双重控制功能。本项目拟在提出的宽频带MR阻尼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纵飘体系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混合控制系统,编制有限元仿真分析与控制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仿真控制研究,获得日常行车和地震作用下MR阻尼器的减振/震效果与规律,优化控制参数与算法,实现被动减振和半主动减震之间的自动转换;开展单自由度系统和实桥缩尺比模型减振/震试验研究,验证仿真分析结果和系统的有效性。项目研究将形成一套桥梁结构减震(振)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可解决柔性大跨度桥梁结构体系设计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工程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项目摘要

纵飘桥梁允许主梁纵向运动,其纵向振动周期较长,在地震和制动力作用下能有效减小结构内力;但因其纵向刚度较小,在制动力和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主梁纵向位移,对桥梁结构的工作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MR阻尼器具有能耗少、出力大、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阻尼力连续顺逆可调及控制方便等优良特性,本项目基于MR阻尼器,开展了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控制研究。.首先,根据RD1097型MR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滞回模型,该模型的阻尼力与位移、速度曲线和试验曲线均拟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克服了已有参数化模型精度不高、参数复杂和不易识别等缺点,且能满足宽频带减震控制的需要。.其次,以佛山平胜大桥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MIDAS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模型简化。建立了平胜大桥车辆制动力模型,采用影响矩阵法和正交试验法,对粘滞阻尼器和摩擦摆支座组合方案进行了减振分析,获得了最优参数;对采用MR阻尼器的7种控制工况进行了仿真,得出Passive-on控制为车辆制动力下的期望控制。通过对实桥地震波、EL-Centro波和Takochi-oki波等3种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减震控制分析,综合减震效果和所需能力的多少,得出基于模糊理论的半主动控制为地震荷载下的期望控制。以加速度变化率为阀值,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基于MR阻尼器的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混合控制系统,并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将该系统应用于实桥的减振(震)仿真分析,在合成的外干扰力作用下,混合控制系统的减振(震)效果优于其它控制算法,减振(震)效果显著。.最后,基于dSPACE实时仿真控制系统,开展了正弦激励、El-Centro波、Taft波以及实桥地震波下的减震试验,7种测试工况的试验结果表明,MR阻尼器能有效地减小结构在随机地震动下的位移响应;仿真分析和实测时程曲线较吻合,说明提出的MR阻尼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提出的减振(震)控制系统仿真结果是可信的。.本项目研究成果为大跨度纵飘桥梁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减振(震)措施,为此类桥梁的抗振(震)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DOI:10.13465/j.cnki.jvs.2020.09.026
发表时间:2020
2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DOI:10.16383/j.aas.2016.c150880
发表时间:2016
3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20
4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DOI:10.3969/j.issn.1002-0268.2020.03.007
发表时间:2020
5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DOI:
发表时间:2018

杨孟刚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电磁谐振式惯质阻尼器的减振机理及自供能半主动控制研究

批准号:51778228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孙洪鑫
学科分类:E0806
资助金额:5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时滞正面作用的海洋平台半主动减振控制技术研究

批准号:40776051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唐功友
学科分类:D0611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电流变阻尼器减振机理及其在转子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批准号:19372051
批准年份:1993
负责人:孟光
学科分类:A0706
资助金额:5.5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面向大跨度桥梁减震的多重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动态优化方法

批准号:61603211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尤婷
学科分类:F0301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