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针刺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疗效显著。以往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多从躯体-内脏反射的角度分析针刺对胃肠自主神经及胃肠功能活动的影响,得到了较一致的结论。然而,由于研究中忽略了胃肠的重要神经支配特点即肠神经系统的就近控制和调节,因而难以系统解释针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次全面探讨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和肠神经系统分别及共同在针刺调节肠运动功能中的作用,以说明不同神经支配在介导针刺效应中各自的角色和相互关系。研究拟选用β2受体、M2M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和ICC缺如的基因突变大鼠(肠运动功能障碍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电针刺激功能性单元穴位和功能性集元穴位及耳穴,在体观察肠运动功能和肠电信号,记录肠迷走-迷走反射中枢-背侧迷走复合体的神经元反应,并结合神经支配特点可逆性阻断其功能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在针刺调节肠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机制。
1. 项目背景: .以往针刺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机制研究,多从躯体-内脏反射的角度分析针刺对胃肠自主神经及胃肠功能活动的影响。然而,由于研究中忽略了胃肠的重要神经支配特点即肠神经系统的就近控制和调节,因而难以系统解释针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次全面探讨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和肠神经系统分别及共同在针刺调节肠运动功能中的作用,以说明外来自主神经及肠固有神经支配在介导针刺调节胃肠功能效应中各自的角色和相互关系。.2. 研究内容:.2.1 在正常SD大鼠自主神经及肠神经完整情况下,分别针刺单元、集元穴位,观察对胃肠运动的影响,同时观察对膈下迷走神经、腹腔神经结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分别切除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观察对针刺效益的影响;采用不同受体阻断剂,观察对针刺效应的影响;选择性破坏坐骨神经A,C纤维,观察对针刺效应的影响。.2.2 在 beta1/2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以及 M2/3 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首先观察粪便干湿比、酚红排泄率等以明确其胃肠表型。再分别针刺单元、集元穴位,观察不同受体缺失对针刺效应的影响。.2.3 采用胃肠间质细胞ICC系统cajal 细胞表达缺失的基因鼠及其野生型大鼠,观察粪便干湿比、酚红排泄率等以明确其胃肠表型。电生理记录胃肠运动,观察针刺效应。.3. 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3.1 正常大鼠针刺单元穴位抑制胃肠运动,并激活交感神经放电,抑制副交感神经放电;针刺集元穴位促进胃肠运动,并激活迷走神经放电,抑制交感神经放电。切除迷走神经使集元穴位效应消失,切除交感神经使单元穴位效应减弱或消失。使用自主神经受体阻断剂,与神经切除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破坏A,C纤维削弱针刺效应,尤其以C纤维更为明显。.3.2 在beta1/2及M2/3基因敲除小鼠,其粪便干湿比均高于野生型鼠,同时M2/3基因敲除小鼠酚红排泄率也明显高于野生型鼠。针刺单元穴位引起的胃肠抑制效应,在beta1/2KO显著低于野生鼠;针刺集元穴位引起的胃肠促进效应,在M2/3KO显著低于野生鼠。.3.3 cajal 细胞表达缺失的基因鼠,针刺单元合集元穴位,对胃肠的抑制或促进效应均较野生鼠效应弱,但并没有完全消失。.4. 科学意义.本项目科学意义在于揭示了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共同介导了针刺调节胃肠功能的效应,以前者更为重要,同时针刺信号主要通过C类纤维传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Mills综合征二例
快刀伺服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贵州苗族腌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倡
弧形构造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在针刺调节膀胱尿道功能中的作用机制
肠神经系统在功能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肠神经系统脑肠肽在消化间期胃肠运动中的作用
LC-PVN参与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的针刺干预IBS-C大鼠胃肠运动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