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四膜虫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突变率差异的分子机理和群体遗传学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91631303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资助金额:275.00
负责人:缪炜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符云新,熊杰,柳树群,袁冬霞,王光营,姜传奇,孙建洪,张晶,施德强
关键词:
生殖进化嗜热四膜虫突变率溯祖理论群体遗传学
结项摘要

Focusing on the question that the mutation rate of sexual reproduc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asexual reproduction in the unicellular eukaryotic model organism --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considering its advantages (with germline micronucleus, MIC and somatic macronucleus, MAC in one cell; and sexual and asexual stages during its life cycle), we sequence the Mic and Mac genomes during continuous stages of its life cycle, and develop coalescent based population genetic models and simulation algorithms for Tetrahymena to estimate the mutation rate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identify the specific sexual stage arising high mutation rate and study th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involved genes in this stage, and then revea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igh mutation rate of sexual reproduction, finally discuss the possible driving force of mutation rate on the adaptative advantage of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reproduction. The completion of project will open new field of Tetrahymena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complement and improve the theory of reproduc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 the fundamental biology of Tetrahymena, and use for referenc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cell lineage (including tumour and cancer cells) within human individual.

针对我们在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嗜热四膜虫中发现的有性生殖突变率显著高于无性生殖突变率的结果,本项目利用其一个细胞中同时具有germline小核和somatic大核、生活史中同时存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运用实验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嗜热四膜虫生活史不同阶段的大、小核基因组进行高通量的重测序,在发展和建立适合四膜虫的溯祖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测定和计算嗜热四膜虫生活史各阶段的突变量和突变率,鉴定有性生殖高突变率产生的具体阶段并对相关过程中关键基因进行结构和功能进化分析,进而阐明有性生殖高突变率的分子机理,探讨突变率在有性生殖适应性优势和生殖方式进化中的驱动作用。项目的开展将开辟四膜虫群体遗传学研究新领域,将是对现有生殖进化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将推动四膜虫基础生物学的发展,也将对研究人类个体内细胞谱系的演化(包括肿瘤和癌细胞演变)具有借鉴价值。

项目摘要

针对我们在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嗜热四膜虫中发现的有性生殖突变率显著高于无性生殖突变率的结果,本项目进一步对有性种群生活史突变高发的具体阶段及突变对有性生殖适应性优势的贡献开展了深入研究。利用嗜热四膜虫一个细胞中同时具有germline小核和somatic大核、生活史中同时存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运用实验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嗜热四膜虫生活史不同阶段的大、小核基因组进行高通量的重测序,在发展和建立适合四膜虫的群体遗传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测定和计算嗜热四膜虫生活史各阶段的突变,本项目取得的重要结果包括:1)建立了高效的有性后代纯化及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分离四膜虫单个大、小核的方法;2)建立了基于单细胞基因组重测序检测四膜虫突变及其可靠性评估的生信分析方法;3)发现生活史有性生殖阶段产生的突变数量显著多于性成熟无性生殖阶段,而无性生殖阶段大核和小核产生的突变数量均无显著差异;4)对有性种群在有性生殖阶段检测到的突变进行功能实验,发现其中一些突变可导致后代种群生长速率明显加快,说明有性生殖阶段带来的大量突变能够为后代种群的适应性优势提供重要的遗传基础;5)构建了研究四膜虫种群交配型组成规律的群体遗传学模型,结果显示种群交配型组成在不同参数组合下表现出两种模式即所有交配型共存或只有单一交配型被固定,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6)建立了研究四膜虫大核无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和分配机制的理论模型,发现大核染色体复制时仅以其中5条为模板进行多轮复制,核分裂时复制产物与模板倾向于进入同一子代大核。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生殖进化和性比进化的相关理论,开辟了四膜虫群体遗传学研究新领域,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四膜虫基础生物学的发展。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2.10.026
发表时间:2022
2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DOI:10.16285/j.rsm.2019.1374
发表时间:2020
3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DOI:10.13249/j.cnki.sgs.2020.08.003
发表时间:2020
4

固溶时效深冷复合处理对ZCuAl_(10)Fe_3Mn_2合金微观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固溶时效深冷复合处理对ZCuAl_(10)Fe_3Mn_2合金微观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8.001042
发表时间:2019
5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DOI:10.11887/j.cn.202101019
发表时间:2021

缪炜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0400043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071993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3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870356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3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670298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91231118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100.00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批准号:31372168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8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实验进化基因组学的嗜热四膜虫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新环境适应分子机制的比较研究

批准号:91231118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缪炜
学科分类:C0607
资助金额:100.00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2

具有多性别的原生动物嗜热四膜虫性比的群体遗传学及进化研究

批准号:31900316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王光营
学科分类:C0401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硅藻有性生殖细胞发育和生殖调控研究

批准号:38870038
批准年份:1988
负责人:林均民
学科分类:C0207
资助金额: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原生动物四膜虫有性生殖期新大核发育调控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批准号:31471999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王伟
学科分类:C0405
资助金额:8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