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时空尺度对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形态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试图全面揭示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时空分布总体特征及形成与演化机制,并通过空间模式的方式进行解释与表达。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全面揭示、认识、理解、解释区域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环境变迁的一般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对夏商文化核心区域的史前社会构成、文化交流、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方面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的认识,项目成果不仅能够完善区域史前人地关系演化序列,而且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依据,从而推动其深入开展。本项目充实了聚落考古、人地关系、文明起源、聚落模式与聚落地理等相关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扩展了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空间模式研究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对于深化区域史前聚落形态、环境演化以及人地关系研究,促进空间模式研究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利用GIS空间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神经网络模型等多种方式,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四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9000-3000aBP)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聚落规模等级及其分布特征、文化演替与传承、文化传播与交流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四个时期聚落空间分布均具有集聚性特征,其中裴李岗聚落为单中心集聚性分布,其集中分布于嵩山山前的低山、丘陵地带。仰韶、龙山、夏商聚落均为双中心集聚性分布,集聚中心分别为以平原为主的伊洛河流域和溹须河流域;2)裴李岗聚落等级规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大致在仰韶中晚期,聚落规模等级出现分异,并在龙山时期得以延续。夏商时期,区域聚落规模等级分异性特征最终形成;3)区域史前聚落传承模式为:裴李岗——仰韶,放弃原有聚落,迁移至其它区域兴建聚落的“迁移型”演替模式。仰韶——龙山,保留原有聚落,并向周边扩散,寻找新区域兴建聚落的“扩散型”演替模式。龙山——夏商,在原聚落基础上,面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扩张的“膨胀型”演替模式。.通过野外调查、剖面研究、年代测定、粒度、孢粉分析、资料研究,对区域全新世环境演化、生业模式等进行梳理,研究其与区域史前聚落分布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裴李岗时期,尽管农业已经产生,但其在整个生产性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采集狩猎仍为其经济主体,对于野生资源的需求使得这一时期的聚落主要分布于近山的低山丘陵地区。随着农业在生产活动中比例的增加,仰韶、龙山时期聚落逐渐向更适于农业生产的平原地区迁移。社会形态与组织方式的变革,影响着夏商聚落规模的扩张。此后,适合营建大型聚落的平原地区成为聚落分布的主要区域。同时,山地丘陵地区始终分布大量史前聚落。由于区域构造运动以整体抬升和下降为主要特征,因此发育大量呈整体抬升的断块山地与断块丘陵。这些低山丘陵尽管地势较高,但顶部非常平坦,且覆盖有厚层的第四纪黄土堆积。因而非常适宜早期先民营建聚落和从事农业生产,并能有效规避洪水灾害的潜在危险。正是对众多低山、丘陵的长期有效利用才是区域文化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最大保障。.本项研究表明,史前先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环境起到基础性作用,其为史前先民提供了不同自然条件的多种基础平台。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具有积极的主观性特征,其总是依据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文化传统与传承等,选择适合自身文化特征的自然条件进行栖息与生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史前时期宁绍地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云南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机理与优化研究
华北克拉通南缘嵩山-箕山地区构造变形解析
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