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微生物的来源是筛选微生物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稀有放线菌是发现新结构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项目以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嗜盐放线菌新物种(Nocardiopsis sp. YIM 90022、Saccharopolyspora halophila YIM 90500、Streptomonospora sp. YIM 90487)为研究对象,以响应面分析法探索其最适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以活性示踪分析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手段及制备HPLC技术,对发酵产物进行全成分分离;运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阐明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研究目的:探索嗜盐放线菌新物种的新基因能否合成新结构类型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研究结果将为嗜盐放线菌来源的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从嗜盐放线菌新物种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是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的一个有效途径。本项目以三株嗜盐放线菌新物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这三株嗜盐放线菌的生理生长特征,用单因子控制、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等方面,结合活性筛选,确定了候选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及关键因子。结果显示,添加KCl、NaBr、KI等不同离子的盐及控制不同盐浓度,以及玉米粉和酸化玉米浆对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经硅胶、葡聚糖凝胶、反相硅胶及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从三株嗜盐菌的发酵产物共分离到55个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技术、晶体衍射等光谱技术鉴定了40个化合物,发现新化合物7个,正在鉴定中的化合物10个。已鉴定的结构包括核苷类、大环内酯类、生物碱类、环肽等多种类型,探测到的活性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本项目已发表科研论文5篇,均为SCI收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加学术交流会议5次,有力地提高科研水平和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名、毕业硕士研究生5名,在读硕博研究生3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云南傣药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物种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极端环境放线菌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嗜盐放线菌功能基因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资源的挖掘
3株云南盐矿耐(嗜)盐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与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