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海岸系统对于流域-海岸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拟以长江口邻近海域为关键区域,探讨大型河流沉积物入海通量减小背景下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响应规律,验证关于长江三角洲生长极限的临界沉积物供给量假说和水下三角洲沉积速率与碳含量之间关系的假说。分析悬沙浓度的分布和演化特征、悬沙输运和堆积过程、悬沙运动引起的床面冲淤过程,了解长江径流悬沙浓度减小对水下三角洲动力过程的影响。对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分析,获取粒度参数和颗粒态有机、无机碳含量等地球化学参数的垂向分布特征,确定沉积速率和颗粒态碳中的陆源、海源比例。进而计算水下三角洲区域的沉积物滞留指数,获得水下三角洲体积增长和陆上三角洲面积增长的入海通量临界值。探讨碳含量与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用以解释入海通量变化下的沉积记录反应。上述研究的进展可为区域性海岸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拟通过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研究,探讨大型河流沉积物入海通量减小背景下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响应规律,探讨长江三角洲生长极限的临界沉积物供给量和水下三角洲沉积速率与陆源和海源颗粒态碳含量之间的关系,在流域-海岸相互作用中一些重要沉积动力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上取得进展,为区域性海岸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实现项目制定的目标,研究组计划和实施了海上作业4次、实验室样品分析和数据计算处理。在沉积物滞留指数、水下三角洲沉积速率和沉积记录、碳埋藏率等方面取得了成果。提出了“沉积物滞留指数”的操作性定义和计算方法,对研究区堆积速率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格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发展了沉积层序和记录的数学模型方法,用以解释Pb-210等数据。探讨了长江口陆源和海源碳的比例,建立了碳埋藏率与沉积速率的关系。.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已发表论文20多篇,另有待刊论文多篇。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多人,共有10人已完成或正在写作学位论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长江口崇明东滩响应风暴作用的沉积动力过程
长江口邻近海域痕量元素沉积物-水界面迁移及对缺氧环境的响应
鸭绿江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长江口海区上升流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