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地区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该地区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互馈作用表现十分明显;该地区史前(BP3500-4000)人类活动以小河文化为代表,研究小河文化先民的动植物利用,无疑有助于深入了解罗布泊地区史前先民适应环境的方略,为我国西部干旱区应对环境变化挑战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历史借鉴。另一方面,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快速发展,允许从蛋白质序列角度判断古代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本项目拟以小河墓地出土残留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脂类分析、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等方法,完善不同类型有机残留物的分析流程,识别该遗址不同类型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结合已有的出土动植物大遗存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小河遗址先民的动植物利用以及饮食、医疗、祭祀和农业等人类活动,探讨先民适应环境的方略;同时,从残留物分析角度探讨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从小河墓地扩展到小河文化的其他两个墓地遗址:古墓沟墓地和克里雅河北方墓地。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均为全面发掘,可以开展较好的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可见残留物开展科技分析,完善了有机残留物的分析流程。奶的传播对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在古墓沟墓地中未发现固体奶制品,而在一个草篓中鉴定出奶垢,这说明在距今3800 年奶已经传播到欧亚大陆东端。而小河墓地在距今约3600 年的墓葬随葬品中鉴定出很多奶酪,多由发酵乳开菲尔制得,这是世界上目前仅发现的古代奶酪实物。小河先民实现了牛的综合利用,还使用牛心作为化妆或者绘画的工具,残余部分还用于熬胶。目前只在北方墓地,鉴定出由小麦和黍面粉制成的面饼(约3500BP)。小河墓地主体人群的食物结构位于以C3类植物的食物链上,说明小河先民的生业模式以畜牧业为主;而该墓地尽管出土了大量的小米遗存,却没有在人和家养动物的食物结构中有明显体现,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小米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建立了头发中麻黄标记物的污染判别方法,在小河墓地、古墓沟墓地的个体中均发现麻黄的摄取,说明在小河文化时期,对麻黄的服用非常普遍,可以治疗呼吸道系统疾病,这反映了先民适应恶劣沙漠环境的一种主动选择。从小河文化的发端(约4000 BP)到结束(约3500 BP),北半球气候日趋冷干,小河先民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他们至少有两种应对策略:1)食物的深加工。年代稍早的古墓沟墓地中并没有看到块状的面食和奶制品,而在年代稍晚的小河墓地出土了大量的固体奶制品,在北方墓地看到块状面食。这些加工后的食物,不仅有更长的保存期,而且易于携带和服用。2)扩大活动范围。年代稍晚的小河墓地大量使用滑石和赤铁矿,这说明先民与沙漠周边的山区甚至与更远的人群存在互动,便携食品的出现也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总结多学科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对罗布泊地区史前人类适应环境的方略以及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了清晰的认识。项目按计划书方案顺利执行,取得成果远超预期,共发表和接收标注项目资助的SCI、SSCI和A&HCI收录文章11篇,中文期刊5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淮河中下游早期先民动植物利用的陶器残留物分析:以顺山集文化为例
新疆小河墓地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及源流问题研究
海-陆环境变迁对史前文明的影响——以河姆渡和田螺山为例
洪水驱动下小河流河口泥沙输运和源汇过程-以胶州湾大沽河口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