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在80%以上,限制了化疗的应用,影响了疗效,并发症多且重。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虽然可以应用G-CSF和GM-CSF等来促进血细胞回升,但费用高、负担重、副作用多,不宜作预防性给药。目前普遍认为,气血亏虚、脾肾虚弱是本症的最基本证型,益气补血补肾法是治疗此症的最基本方法,但疗效水平还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通过理论认识的开拓创新,研究探索中医药防治本症的新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综合检测骨髓有核细胞、骨髓细胞周期、骨髓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造血祖细胞集落、造血微环境等一系列指标,系统地分析补肾解毒活血法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其临床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深化认识 "肾主骨生髓"、"精血互生"、"祛瘀生新"等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化疗后骨髓抑制是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普遍问题。临床经验表明,在传统益气补血法基础上加补肾活血解毒中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本项目研究旨在利用动物实验,通过观察骨髓造血相关指标,系统地分析补肾解毒活血法与益气补血法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配伍、提高疗效提供实验依据。.第一年,在成功建立化疗后骨髓抑制小鼠模型基础上,观察了补肾活血方及益气补血方的作用效果,发现两方均可有效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前者防治血小板减少效果更明显,后者防治白细胞减少作用更突出。但由于单周期给药模型动物外周血象自然恢复快,与临床特征不符,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指标上不能充分显示不同方药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更充分揭示两者的疗效特点与作用机制。.第二年,为了更好地显示两者的疗效特点与作用机制,阐明相互之间的差异,通过改变动物品种及多周期给药等方法进行了新模型的探索,并依专家意见,将研究用药简化为补肾活血方,并增加了CD34造血干细胞、Flt细胞周期蛋白等重要指标的检测。虽然在造模环节上摸索出一些方法,但由于动物死亡增加、检测数据离散度大等原因,新模型未能成功。继续采用原模型,通过对若干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再次证明两方均可减轻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程度,并加快恢复,并揭示补肾活血方能解除化疗后骨髓细胞G1期阻滞,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恢复,而益气补血方可增加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对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细胞的恢复有良好作用。.第三年,经重复实验,对补肾活血、益气补血及合方进行扩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两方的防治效果及其差异,同时还发现合方更能明显促进化疗后血红蛋白含量的回升。在造血机制方面发现,三组中药均可促进骨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解除中晚期骨髓细胞周期G0期阻滞现象,加快骨髓细胞恢复;补肾活血方在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方面优于益气补血组,提示其在改善造血微环境方面较好;益气补血方在提高小鼠免疫能力、保护脾脏造血功能及降低负性造血调控因子IL-6的含量方面更强,而两方合用后效果又优于单用益气补血方。.总之,本项目如期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的研究内容,阐明了补肾活血方与益气补血方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证明了补肾活血法对益气补血法的补充与促进作用,为临床应用补肾活血法提高益气补血法防治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共培养研究生5名,撰写研究论文9篇,已发表7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扶正解毒祛瘀法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效应规律研究
补肾活血法防治糖尿病脑微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糖尿病性视路损害及补肾活血法对其防治作用机制的研究
从Ptpn11调控MSC修复骨髓壁龛的途径探讨补肾解毒通络法抑制白血病复发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