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完善无意识知识的测量标准为切入点,结合行为、ERP和fMRI实验技术,探讨内隐学习中无意识知识的表征内容及其产生的神经机制。具体研究如何结合"可控性"标准和主观标准来完善对无意识知识的测量,以揭示通路无意识知识和现象无意识知识的特点及其对行为的影响;探讨内隐学习中无意识知识是由抽象表征还是统计表征以及知觉表征还是运动表征构成,以揭示无意识知识的表征内容,并尝试建立内隐学习中无意识知识的表征类型理论;探讨无意识知识的产生对N2b和P3b等ERP成分的影响以及主观状态不同时其对纹状体和额叶等相关脑区活动的影响,以揭示无意识知识产生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无意识知识的产生及其神经机制的理解,可以为揭示意识的生理基础及经验在认知系统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帮助;还有助于提高对内隐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学习过程的认识,对现代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人工智能中认知计算方法的完善具有启示意义。
本项目按照计划书的内容,以完善无意识知识的测量为切入点,结合行为、ERP等实验技术,探讨内隐学习中无意识知识的产生及其神经机制。通过结合主观测量方法和过程分离方法来测量无意识知识,研究发现,无意识知识主要产生于学习的早期,并且即使当被试对所获得的知识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能力时,被试主观上仍不知道自己获得了知识,说明无意识知识可以影响人们的有意识行为;通过在学习序列中引入不同的异常刺激和操纵情绪和文化等因素,研究发现,无意识知识主要由运动表征和统计表征构成,并且情绪和文化等影响无意识知识的获得,说明无意识加工也受情绪和文化的影响;在行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入ERP技术,研究发现,无意识知识的产生与头皮前中部N2等波幅的变化有关,而意识知识的产生则与P3等波幅的变化有关,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知识的产生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SCI/SSCI期刊P LoS ONE、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等上发表6篇论文,在国内CSCD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还有1篇正在修改的英文论文被ASSC 16 接受为Talk(接受率仅15%),其中,在2010年发表的2篇论文已被国际著名SCI/SSCI期刊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等引用11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从示例中学习推理规则
内隐类别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视加工中的内隐社会认知及其神经机制
内隐序列学习渐进意识变化及其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