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典型饮水型地砷病分布区大同盆地为例,首次对其高砷孔隙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活动对砷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和富集过程的作用机制开展研究。在调查研究盆地高砷地下水中砷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钻凿代表性钻孔,采集不同深度的沉积物样品,通过 PCR-DGGE法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关系;同时,利用含亚砷酸钠的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耐砷菌株,分析优势种群的生理生化特性,并鉴定其种属。然后,通过实验模拟研究耐砷菌的砷抗性以及在不同条件(溶解氧浓度、温度和pH值)下对地下水环境中砷的形态转化和吸附-解吸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高砷地下水成因机制的理论研究,还有助于探讨利用微生物原位降砷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为地下水砷污染防治、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强还原地下水环境中砷迁移转化的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究
浅层地下水富砷的微生物成因机理研究
运城盆地浅层高氟地下咸水系统中氟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砷的生物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