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作为一种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色素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目前研究色素性疾病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临床及基础研究都证实黄褐斑的发病与雌激素受体有密切关系。GPR30作为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广泛表达于人体正常组织,在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肿瘤发生中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项目拟在确证正常黑素细胞上表达GPR30的基础上,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和使用特异性激动剂/抑制剂,探讨GPR30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在黄褐斑患者以及黄体酮诱导的黄褐斑模型鼠实验中,通过免疫组化探讨GPR30与黄褐斑发病的关系,并同时检测黄褐斑患者血清中多种性激素水平。并进一步证实GPR30参与外源性雌激素乙烯雌酚促进黑素合成的过程,拟证实GPR30是治疗黄褐斑的新靶点。本项目将有助于阐明GPR30参与黑素合成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治疗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黄褐斑作为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色素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是目前色素性疾病研究领域的难点。多项研究证实黄褐斑的发病与雌激素受体相关。GPR30作为一种新型雌激素受体,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在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中检测黄褐斑患者与健康人群的皮肤标本,证实黄褐斑中GPR30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这一作用与酪氨酸酶的升高有明显相关性。我们首次证实了GPR30在黑素瘤细胞A375中的表达并证实GPR30调控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能力。通过采用GPR30激动剂/抑制剂和基因干扰技术证实,GPR30在黑素合成中起到促进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cAMP-PKA通路对黑素合成相关酪氨酸酶和小眼畸形因子MITF的调控实现的。雌二醇作为最常见的内源性雌激素,在既往研究中被发现参与黄褐斑的发病,对黑素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而这一作用也被证实与GPR30-cAMP-MITF-TYR有关。通过以上实验,明确了GPR30对于细胞黑素合成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黄褐斑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雌激素新型受体GPR30调控TLR4抑制脑缺血炎症反应
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新型雌激素膜受体GPR30在焦虑症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