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孢节丛孢与细菌互作形成捕食器官的胞外信息素及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162036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45.00
负责人:李蕾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云南大学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屈庆,邓敬石,武宏洋,马明川,杨攀,苏灿
关键词:
相互作用捕食器官少孢节丛孢胞外信息素细菌
结项摘要

食线虫真菌是一类潜在的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剂,其在土壤中不能有效的形成捕食器官而降低了防效。前期研究中,从土壤中筛选到了三株细菌,它们能被少孢节丛孢(食线虫真菌的模式种)吸引并吸附在菌丝表面后诱导其快速形成捕食器官,胞外化学信息素在细菌与真菌相互关系的建立和发生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项目拟在活性追踪模型及薄层层析技术的指导下,分离并鉴定这个过程中的胞外信息素。然后用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基因对细菌和真菌进行标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氢谱技术研究少孢节丛孢与细菌互作形成捕食器官过程中这些胞外信息素的作用机制。阐明这些胞外信息素在细菌与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为深入研究细菌和少孢节丛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调控这个过程奠定基础,为提高这类生防菌在实际应用中的防效创造条件。

项目摘要

食线虫真菌是一类潜在的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剂,其在土壤中不能有效的形成捕食器官而降低了防效,前期研究表明三株细菌诱导食线虫真菌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过程中有胞外信息素的参与。本研究以活性模型促进细菌趋化为指导,从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WQS37)发酵液中分离到4个二酮哌嗪类活性化合物。我们使用GC-MS技术,证明其它三株能诱导A. oligospora形成捕食器官的细菌中的促趋化物质也是二酮哌嗪类化合物。通过用纳氏试剂检测,发现三株细菌的发酵液中都存在着氨气(NH3),氨气被报道能诱导A. oligospora形成捕食器官。通过使用“drop”趋化活性模型,我们从A. oligospora菌丝的甲醇浸膏中分离到了趋化性物质甘油。我们合成了其中的一个化合物cyclo(L-Leu-trans-4-hydroxy-L-Pro) [C(Leu-Pro)],将A. oligospora与Stenotrophomonas sp. WQS37及[C(Leu-Pro)]共培养后,观察到细菌在真菌菌丝表面的极性吸附,真菌菌丝表面细菌生物膜和真菌捕食器官的形成。我们用pH荧光染色技术发现表面有细菌生物膜的菌丝内的pH升高,暗示菌丝表面的细菌生物膜可能分泌氨气进入了菌丝内。以菌丝表面存在细菌生物膜的A. oligospora为母种,通过连续转代实验以及显微镜技术表明真菌捕食器官的形成与其表面的细菌量和细菌生物膜相关。将A. oligospora,细菌Stenotrophomonas sp. WQS37和[C(Leu-Pro)]在土壤中共同培养3天后,观察到真菌形成了捕食器官,在真菌菌丝表面形成了细菌生物膜,而且捕食线虫的能力比单独真菌的捕食效率增加。同时我们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表明Stenotrophomonas属和Rhizobium属的细菌是真菌的伴生细菌,在土壤中能与真菌共存。通过本研究我们分离并鉴定了细菌与真菌A. oligospora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胞外信息素及它们的作用机制,且这样的作用机理在土壤中也是有效的。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细菌与少孢节丛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科学调控这个过程奠定了基础,为提高这类生防菌在实际应用中的防效创造了条件。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DOI:
发表时间:
3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DOI:10.7524/AJE.1673-5897.20150518001
发表时间:2015
4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20.04.010
发表时间:2020
5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7

李蕾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81201553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200434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260068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55.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202247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500133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872253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1505010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502254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660538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471109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8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201472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600014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700674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177049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5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1775027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5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708057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11904033
批准年份:2019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370549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706259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1904324
批准年份:2019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702087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0773010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0762014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677060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304058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少孢节丛孢对土壤细菌的化学防御机制

批准号:30870083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牛雪梅
学科分类:C0103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调控寡孢节丛孢捕食器官形成的分子机制

批准号:31760538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李娟
学科分类:C1406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

氨基酸调控寡孢节丛孢产生捕食器官的分子基础

批准号:31360019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杨金奎
学科分类:C0103
资助金额:49.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环境pH及少孢节从孢产生的NH3在其形成捕食器官中的作用机理

批准号:31660538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李蕾
学科分类:C1406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