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获得了具部分自交可育性的普通小麦与冰草间杂种。通过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使杂种F1自交可育性显著提高。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等位酶、原位杂交、RFLP等技术,获得了11个小麦—冰草二体附加系。阐明了杂种F1自交可育,P基因抑制小草Ph基因效应和P基因组与小麦基因组间自发易位的机理。创造了一批携带冰草优异基因如黑粒、抗白粉病、条锈病和BYDV、抗旱、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异源新种质。目前这批新种质已为全国9省、市的15家育种单位利用,其中陕西、山西已从中直接筛选出8个新品系。在国内外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在教育部组织的对1993-1997年度全国毕业的博士生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以该项研究撰写的博士论文获优秀论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利用生物技术把外源抗黄矮,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定位小麦的外源抗黄矮病基因
显性纯合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的创建和保存
小麦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机理与优良种质的创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