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蜥人工饲养种群的表型改变和近交衰退及其复壮策略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760623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41.00
负责人:武正军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黄华苑,崔甄甄,秦建汉,梁碧霞,谢海,卜荣平,黄海燕,侯绍兵
关键词:
种群复壮濒危遗传多样性近交衰退表型改变
结项摘要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wild animal, some of them usually were bred in captivity, and then reintroduce to the wild. However, due to phenotypic change and decrease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breeding population, the adaptive faculty of the captive population decrease, as a result, the reintroduction of some endangered animal was failure. As an endangered species,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has been bred successfully. But how about the phenotypic change 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se breeding populations? Are they suitable for reintroduction? Until now,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is. In this study,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orphology, behavior, physiological ecology,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breeding population and the wild population in Daguishan Nature Reserve, Guangxi province, China, we can understand the phenotypic and genetic changes of the feeding po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sexual selection, we can find out the mating pattern of keeping the population's evolutionary potential. Based on this study, we can provide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captive population, and also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 crocodilurs reintroduction.

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再进行野外放归,壮大野生种群,是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人工饲养繁殖种群的表型变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的下降,使人工饲养种群的适应力下降,导致一些濒危动物的放归失败。作为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鳄蜥的饲养繁殖已取得成功,但这些饲养繁殖种群的表型变化情况以及遗传多样性怎样?是否适合于放归?目前还缺乏相应研究。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广西大桂山自然保护区的饲养种群与野外种群的形态、行为、生理生态、繁殖参数、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深入了解饲养种群的表型变化和遗传多样性变化。同时,通过基于遗传距离以及性选择的交配实验研究,弄清保持饲养种群进化潜力的交配模式。为饲养种群的科学管理提供实施方案和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成功实施鳄蜥野外放归提供指导。

项目摘要

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再进行野外放归,壮大野生种群,是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特别是一些小种群动物种群,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野外种群数量减少,鳄蜥已成功开展人工饲养繁殖,通过对比野外与人工饲养种群的表型及遗传多样性,同时制定相应对策提高人工饲养种群的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再实施野外放归对于壮大鳄蜥的野外种群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的主要结果如下:. 人工饲养种群的运动能力显著低于野生种群的;体温调节能力无显著差异;一些主要的活动,如移动、捕食、晒太阳及其他行为的占比均显著低于野生种群;不论是人工繁育鳄蜥还是野外鳄蜥,MHC基因多态性都非常低,出现多态性丧失的现象,TLR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也无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野外与圈养鳄蜥的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有些类群增多而有些类群减少。在遗传多样性方面,1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与野生种群的遗传距离非常近,遗传多样性差异不大,且均表现为较低的水平。基于鳄蜥基因组的分析结果表明,现存的野生鳄蜥存在4个在遗传上分化明显的种群,分别是广西贺州大桂山种群、广东韶关罗坑种群、广东茂名林洲顶种群以及越南种群;结果同时证实了有害突变可以在鳄蜥种群大小下降过程中得到显著的清除。分别于2019年5月31日和2020年9月11日进行了两次野外放归,总计放归35只个体,截止2021年10月的监测结果显示,观察到2019年放归的7只个体,2020年放归的8只个体,这些个体均生长良好,并且2020年成功繁殖1只幼体,2021年繁殖2只幼体,放归取得初步成功。. 为使人工饲养种群保持较高的多样性,应该依据遗传关系做好交配配对,同时关注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以及具有免疫基因多态性的个体,给予更多的交配机会,适当时候可从野外种群引入遗传背景较好的种源,提高人工饲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增加鳄蜥免疫基因的多态性,提高免疫力。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2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9
3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DOI:10.13925/j.cnki.gsxb.20200115
发表时间:2020
4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28275
发表时间:2022
5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DOI:10.1360/SSTe-2019-0112
发表时间:2020

武正军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1360522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060288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760039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鳄蜥种群演化历史及其濒危的遗传机制

批准号:31901223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梁茜茜
学科分类:C03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周期性孤雌生殖轮虫种群的近交衰退及近交回避策略的研究

批准号:31670377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殷旭旺
学科分类:C0301
资助金额:6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扬子鳄种群衰退的分子机理研究

批准号:30730019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方盛国
学科分类:C0302
资助金额:17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4

扬子鳄种群进化历史及畸形衰退的分子机制

批准号:3147043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万秋红
学科分类:C0301
资助金额:9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