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杂原子多重掺杂生物质多孔碳的构筑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固硫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808053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3.00
负责人:钟美娥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8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9-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辉,李辉勇,彭昌,姚登辉,祖军宁,钟圆
关键词:
锂硫电池固硫机制金属辅助碳化金属杂原子共掺杂生物碳
结项摘要

Porous carbon derived from biomass (biochar)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situ heteroatom doping, which can serve as lithium polysulfides (LiPSs) reservoir by forming strong Lewis acid-bas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sed heteroatoms and acidic Li+ ions. To address the bottleneck issues of low capacity and poor cycle stability due to the shuttle effect of polysulfides (PS) in Li-S batteries, this project will focus on the synthesis of metal-heteroatom co-doped biochar through metal-assisted carbothermal method by using agricultural wastes and food residues as feedstock. Firstly,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metal-heteroatom co-doped biochar will be designed and optimized. Owing to the electrocatalysis effect of transition metals to PS, the co-existed metal and heteroatom in the interior of biochar will enable the material with high conductivity and strong restriction capability for PS. Second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tal-heteroatom co-dop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capacity and cycle stability of the biochar/S electrode will be investigated. Thirdly, the mechanism of PS constraint for metal-heteroatom co-doped biochar will also be reveale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of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Li-S batteries will be disclosed. The above studies will give more beneficial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S batteries.

生物质多孔碳具有原位杂原子掺杂的特点,通过杂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多硫化物中的锂相互作用可实现化学固硫,是锂硫电池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的硫承载材料。本项目针对锂硫电池中因存在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而导致的电池容量偏低、循环性能较差等瓶颈性问题,提出以富含N、O、P、S等元素的农林废弃物和食品残留物为原料,采用金属辅助碳化法,设计构筑金属-杂原子多重掺杂的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并优化其成分与结构;通过将对多硫化物具有催化转化作用的金属物质引入生物质多孔碳内部,利用杂原子与金属共掺杂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多孔碳的导电性及其对多硫化物的固持能力;研究金属/杂原子的相互作用对生物质多孔碳/硫电极的结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合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的形成与演变趋势,揭示金属-杂原子多重掺杂生物质多孔碳的固硫机制,探明该材料物理/化学性质与锂硫电池性能增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锂硫电池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资料。

项目摘要

本项目针对锂硫电池存在“穿梭效应”导致电池容量偏低、循环性能差的瓶颈问题,提出以富含N、O、S、P等杂原子的农业废弃生物质为原料,通过金属辅助碳化法设计构筑金属-杂原子多重掺杂的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并优化其成分与结构;通过将对多硫化物具有催化转化作用的金属物质引入生物质多孔碳内部,利用金属与杂原子共掺杂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多孔碳的导电性及其对多硫化物的固持能力,研究金属/杂原子的相互作用对生物质多孔碳/硫电极的结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合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的形成与演变趋势,揭示金属-杂原子多重掺杂生物质多孔碳的固硫机制,探明该材料物理/化学性质与锂硫电池性能增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锂硫电池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资料。具体成果方面:(i)以富含杂原子的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研究碳化过程中特定因素对生物质多孔碳孔孔隙结构、杂原子类型和含量的影响,揭示杂原子掺杂生物质多孔碳的微观结构与其载硫机制的内在联系。(ii)通过稀硫酸磺化反应的后氧化改性,以及在预碳化阶段利用生物质-磷酸-空气形成的固-液-气三相反应界面的前处理氧化改性等手段,在多孔碳表面修饰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利用含氧官能团与杂原子掺杂的协同作用提高多孔碳材料对多硫化物的吸附和催化转化作用。(iii)利用金属辅助碳化法,设计构筑高含氧官能团、强亲水性的金属-杂原子多重掺杂生物质多孔碳材料。考察其独特的表面特性对碳/硫复合正极材料孔隙率及其与电解液浸润性的影响,利用金属-杂原子多重掺杂以及含氧官能团的协同作用增强多硫化物(LiPS)的固定效果,使电极在自支撑、高硫负载和贫电解液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4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钟美娥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固-固反应机制的硫电极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批准号:2160309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张文华
学科分类:B0905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杂原子掺杂氮化碳的可控制备及其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批准号:51704106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付超鹏
学科分类:E0410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锂硫电池正极多孔材料的设计及其固硫机理的研究

批准号:21606040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宋雪旦
学科分类:B0814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球形核壳异质结构硫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批准号:51402330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靳俊
学科分类:E0205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