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硫丹和多氯联苯为目标化合物,在云南腾冲背景点监测其大气浓度和沉降通量,分析印度源贡献特征和大气沉降规律,以验证、优化ChnMETPOP和CanMETOP模型。基于此,利用ChnMETPOP模拟目标化合物自使用至今,通过大气长距离迁移形成的空间源汇格局、响应关系,分析形成各目标化合物汇区空间差异的主控理化参数。利用CanMETOP进行短期模拟(2005-2011年),分析年内源汇关系强响应时段及相应气象参数变化规律;集ChnMETPOP模拟结果,分析各目标化合物汇区空间差异的主控环境因子。引入各目标化合物的中国使用清单,利用清单分离模拟方法,定量印度源通过大气长距离迁移对我国影响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而,利用情景模拟,分析目标化合物理化性质差异、排放源强弱与这种影响的时空分布之间的响应关系,最终形成印度不同理化性质的污染物对我国潜在影响的规律性认识。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环境外交提供依据。
本项目在云南腾冲背景点获取14个月共计56组有效大气样品,并分析了多氯联苯、硫丹和六六六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浓度数据。优化了ChnMETPOP 和CanMETOP 模型的模拟过程,同时又开发了一个与CanMETOP模型耦合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基于模拟结果验证,利用这些模型对目标化合物以及六六六开展数值模拟并分析潜在的规律性。主要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我国POPs的源汇响应主要受东亚季风的驱动,而南亚的POPs主要受南亚季风的驱动;(2)在季风的驱动下,季风边缘带是POPs在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主要污染汇区;(3)源汇响应时段主要出现在夏季,湿沉降是POPs进入汇区的主要环境过程;(4)青藏高原冷捕获效应促进南亚POPs向北迁移,在海拔3000m左右出现POPs浓度较高的累积区,POPs的亨利常数和辛醇-气分配系数是影响其环境归趋的主要理化参数;(5)印度和东南亚历史残留POPs对我国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但当前正在使用的POPs对我国人体健康风险较大。这些认识为我国POPs的生产和使用管理以及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本课题预期提交论文4-5篇,其中影响因子IF>2的论文2篇。现已经发表了SCI论文6篇,其中有3篇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1篇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发表,目前仍有2篇SCI论文正在投稿过程中,尚有多篇处于准备中。依托课题研究,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印度汞释放对我国西南背景区大气汞分布的影响
杀虫剂硫丹对大鼠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印度洋及西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和中国边缘海POPs的长距离大气迁移及水-气交换
环境激素硫丹对长爪沙鼠和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