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的概念源于西方文化地理学界,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纳入文化遗产范畴。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突破了传统的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二元对立的遗产认识局限,引发了人们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的重新理解,也深刻改变了现代社会对自然、科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历史城镇保护、地域特色塑造、人居环境持续发展打开了一种指向未来的新视野。.本项目针对近年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南山地城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环境破坏、因地制宜营建观念缺失等现实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城镇;采用对比分析、数理分析、空间信息技术等方法;从城镇格局、历史地段、公共场所、空间地标四个空间层级对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归纳梳理其发展逻辑;并以此为基础,从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空间结构适应性更新、地域风貌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完善和创新山地城镇保护与更新理论。
本课题旨在以文化景观视角切入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的分析,以应对当前西南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空间文化特色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以复合、动态的方式,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加以研究,探索创新性的保护方法。.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本课题所指的西南山地主要聚焦于西南地区以川、渝、云、贵四省为核心范围,直接建设于崎岖山地环境中或丘陵地带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镇对象。研究中,在对该地域范围内45座历史城镇、村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研究重点选取了四川阆中、仙市、自贡、罗城,重庆磁器口、西沱,云南大理、丽江、独克宗、诺邓以及贵州镇远、青岩、肇兴侗寨等13座西南历史名城与村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是对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的综述;第三章“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四章“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则是对本课题研究地域背景的梳理与案例城镇的筛选;第五、六章节“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章节的理论建构与案例选取,对西南山地案例城镇的基础研究;最后,第七章“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通过全文的分析,研究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历史城镇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初生聚核、发展分异、成熟组织、衰败退化”的演进规律,以及“人居、职能、历史、精神”文化对城镇景观“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动力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历史城镇建成环境基础内容;最后,基于前述研究,研究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策略,将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城镇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创新了历史城镇的保护方法,强化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西南山地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
西南山地典型历史文化城镇“生态-人文-技术”耦合机制与规划干预研究
西南山地城乡聚落共生系统演进机理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基于层积规律分析的西南山地城镇历史景观适应性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