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视网膜光感受器(视杆和视锥细胞)异常导致视力进行性丧失的一组遗传综合症,RP是危害青壮年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有待研究,尤其是中国人RP致病基因谱至今不明确,该病迄今为止治疗手段有限,对其致病基因的研究是探索其发病机制的基础,将为寻找新的检测、诊断、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我们已经收集了大量RP家系和散发病例,并已完成部分家系的STR/SNP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在此基础上,拟通过SNP进一步遗传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筛选的方法来定位致病基;同时采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1-2个大家系以鉴定中国人RP致病基因,并初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鉴定、克隆中国人RP的致病基因,研究其编码蛋白的功能,阐明其致病机理,为研究开发新的分子诊断和筛查技术提供依据。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OMIM# 268000)是一组视网膜光感受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异常导致夜盲和进行性向心性视野缺损,最终导致视力丧失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在眼科遗传病门诊中以RP 患者最为多见,在单基因致盲遗传性眼病中,发病率排首位。在本项目研究中,我们采集到一个显性遗传的大家系1085,该家系共采集到65个标本,其中包括19个RP病人。通过全基因组扫描方法和测序验证,我们鉴定出PRPF31基因上的一个新突变位点:“A”碱基在chr19:54629961-54629961 (hg19)插入在家系中共分离。该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移码突变,该移码突变可导致基因的提前终止。该基因新位点的成功鉴定为RP的分子诊断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我们对181个散发和家系RP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在排除了已知基因的标本中,我们通过高级生物信息分析及扩大家系验证的方法来寻找新的致病基因。目前,我们已经在三个隐性遗传家系中鉴定出三个新的致病基因,正在进行细胞生物学、小鼠和斑马鱼动物模型研究突变的致病机理和基因功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中国人群中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
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
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CERKL缺失导致白内障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