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明确了我国主要淹水水稻土(包括潮间带海洋沉积物和太湖底泥)中硝酸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量为硝态氮加入量的3-15%,对传统观念提出挑战。添加有机物料、长期实行秸杆还田有利于该过程。该过程在一般淹水条件下都可发生,但受Eh影响较大,低Eh有利于该过程发生;受pH影响较小,偏酸环境更为有利。完成该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Bacillus菌和Ert-erobacter,其数量约为10(5)-10(6)/g,不及反销化菌的数量。在纯培养条件下大多数菌株还原成铵的效率为5-15%,少数菌株可达95%。发现部分菌株既可以将硝酸还原成铵又可还原成气态氮化物,疑具有反硝化和还原成铵两套成原系统,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污染土壤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试验及数值模拟
河口潮滩湿地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反硝化与硝酸异化还原成铵两过程之间的调节机理研究
叶菜的硝态氮临界含量和耐铵能力
红树林沉积物硝酸盐的异化还原成铵等关键过程及其环境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