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山地城市发展、影响山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现有的二维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尚不能有效解决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为此,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山地城市主要发展问题的梳理,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从城乡统筹、生态安全、资源整合等不同层面探索生态优先的山地城市发展模式,并对应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着重开展以自然限定要素、交通空间整合、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乡空间一体化等专题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应对复杂山地条件的特定城市设计策略与动态控制机制,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前瞻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以充分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紧凑、高效、节地和有机的生态城市形态,是当前我国山地城市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以三维空间形态塑造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山地城市整体形态控制、资源整合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以及当前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本课题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对应地理条件、城市肌理、三维空间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通过典型山地城市设计与研究项目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地域性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框架和设计策略。首先,在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上,构建了以自然限定要素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了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山地城市立体生态网络构成策略与方法,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滨水区发展、新城建设等不同发展模式,提出了以城市生态组团为骨架、以“三条线三层次”为核心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与引导策略;其次,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探索了高密度山地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模式和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包括基于TOD模式的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市立体步行体系、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城市综合体等方面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现场调研、空间分析和城市交通分析方法;第三,基于山地城市城乡空间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的现实,以及当前山地城乡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生态挑战,提出必须以城乡统筹的视野,发展产业与空间互补的城乡体系,并据此提出了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的4种中小山地城镇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山地中小城镇空间拓展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城镇整体空间控制引导机制。.本项目较好地完成了全部研究计划内容,在研究期间,完成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山地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发表论文21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人次,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课题研究1人次,依托本项目共培养研究生16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在国外著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人;项目组成员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相关研究成果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了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并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山地生态特点与山地城市(镇)结构形态研究*4
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山地城市水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地表生态环境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