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分布较广的2种对虾病毒,其中WSSV危害更为严重,目前仍未得到有效控制。IHHNV对WSSV的干扰作用已得到证实,这是甲壳动物中病毒干扰的首例,但其干扰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将对这2种病毒的干扰效果进行量化研究,以确定最佳干扰效果时IHHNV与WSSV的量化关系;同时采用病毒与细胞膜的体外结合、抑制消减杂交(SSH)和差异杂交(DH)等技术研究IHHNV对WSSV干扰中的受体结合抑制及基因表达情况,以阐明IHHNV对WSSV的干扰机制,为WSSV的防治提供新的视点。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分布较广的两种对虾病毒,IHHNV对WSSV的干扰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其干扰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初步阐明了IHHNV对WSSV的干扰机制,为WSSV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凡纳滨对虾携带IHHNV和WSSV的PCR检测:对采自烟台不同养殖区域的43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了WSSV和IHHNV的PCR检测,结果表明,31份样品感染了一种或两种病毒,病毒感染率达72%;24个样品同时感染了WSSV和IHHNV两种病毒,占检测样品总数的56%。该检测结果说明,WSSV和IHHNV仍然是目前严重危害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对虾病毒,且凡纳滨对虾同时感染WSSV和IHHNV的情况较为普遍。(2) PCR双重及单独检测WSSV和IHHNV的灵敏度研究:对WSSV和IHHNV进行PCR双重和单独检测,结果表明,双重检测两种病毒的灵敏度要略低于单独检测一种病毒。(3)中国IHHNV株系研究:采用7对引物对感染了IHHNV的病虾组织DNA进行PCR检测。这些引物分为两类,一类扩增感染性IHHNV呈阳性,另一类扩增非感染性IHHNV呈阳性。结果显示,病虾组织DNA 经IHHNV感染性引物的PCR扩增结果呈阳性,非可感染性引物的PCR扩增结果则为阴性。结果表明我国对虾感染的IHHNV属于感染性病毒株。(4)IHHNV与WSSV竞争抑制研究:利用凡纳滨对虾的鳃细胞膜与病毒体外结合的方法,研究了IHHNV和WSSV的相互干扰作用,结果表明,IHHNV对WSSV的干扰作用可能是竞争对虾细胞膜上的共同受体。(5)感染不同量WSSV和IHHNV的凡纳滨对虾转录组测序:对感染不同量WSSV和IHHNV的凡纳滨对虾的鳃和肝胰脏进行了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对其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代谢通路进行了分析,从分子水平阐明了IHHNV对WSSV的干扰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2A66铝锂合金板材各向异性研究
异质环境中西尼罗河病毒稳态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非结构蛋白NS1诱导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自噬抑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入胞机制研究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microRNAs对Toll通路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