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针对中药研究的关键环节- - 体内代谢,根据申请者相关研究基础及国内外最新成果,首次提出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的中药代谢研究新方法,以期弥补现有中药代谢研究方法的不足。本课题先期以吸收机理、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及代谢规律研究明确的丹参二萜醌类单体化合物丹参酮IIA、隐丹参酮为模式化合物,通过分析它们经斑马鱼作用后的动态质变与量变规律,并进一步探讨斑马鱼与哺乳动物代谢相关性,以明晰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中药成分代谢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斑马鱼代谢模型用于研究含有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的丹参多成分(丹参酮IIA、隐丹参酮等单体化合物的组合物及丹参总酮)的代谢研究,探索斑马鱼模型研究中药复杂体系代谢的合理性。模式生物斑马鱼代谢模型从中药作用的整体观出发,为中药代谢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模式的、生物的、系统的、高效的新思路与方法,对提高我国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水平,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以斑马鱼为模型动物创新性地建立中药代谢新方法为:取斑马鱼成鱼分别置于含有20-30mL溶液的玻璃瓶中(1条鱼/瓶,23±1℃水浴),随机分组,每组5条鱼。其中1组为0.4%~1.0%DMSO纯净水(空白鱼组),另一组为中药成分、组分或提取物的0.4%~1.0%DMSO纯净水溶液(药物鱼组)。同时设空白溶剂组(0.4%~1.0%DMSO纯净水)和空白药物组(中药成分、组分或提取物的0.4%~1.0% DMSO纯净水溶液)。则鱼会通过皮肤和腔道自主连续的从溶液中吸收药物,药物的代谢物也会随着斑马鱼的排泄物被连续的排到水中,在0~24h或48h内定时取药液或鱼体,通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鱼体外药液和鱼体内的代谢产物,可全面掌握代谢信息,实验方法简单、可行。将该方法成功用于丹参中二萜醌类单体、单体组合物及总丹参酮的代谢,发现丹参二萜醌类化合物的脱氢与羟基化的I相代谢反应,这与现有代谢结论(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代谢机制一致,提示斑马鱼与现有代谢模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经典的在体代谢方法相比,斑马鱼最大限度地保留哺乳动物代谢的系统性,克服动物实验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缺陷,同时大大降低化合物的用量(约为大鼠用量的1/20~1/30),使量微成分(几mg)的在体代谢研究成为可能;与体外代谢方法相比,斑马鱼能有效模拟在体的完整代谢体系,实验条件简单,克服了体外实验条件苛刻,成本高,作用环节单一的缺陷。.通过深入拓展研究,我们发现斑马鱼不仅可用于药物I相代谢,还可用于药物II相代谢以及肠菌代谢研究,且能体现多代谢途径的综合结果:斑马鱼能使5-羟基黄酮、7-羟基黄酮及白杨素发生硫酸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的II相代谢;能使淫羊藿苷、宝藿苷I、朝藿定A和C发生脱葡萄糖残基的肠菌代谢;能使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川续断皂苷VI发生羟基化I相代谢及脱糖基肠菌代谢,且上述代谢产物与现有人或大鼠或体外代谢产物具一致性。.综上,斑马鱼代谢模型能体现在体I相、II相、肠菌及多种代谢途径的综合结果,适用于中药单体、组合物及提取物复杂体系的在体代谢研究。有利于代谢产物大量积累与分离纯化。该模型具简单、高效、低成本、化合物用量少,有望实现早期、快速预测大量量微成分的在体代谢,是一种的模式的、快速预测大量量微成分的在体代谢,是一种的模式的、生物的全新在体代谢模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斑马鱼HMDPC疾病模型建立及金属离子代谢分子机制研究
帕金森氏病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建立
斑马鱼肾脏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血管生成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