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HIV通过树突状细胞表达的DC-SIGN捕获HIV并呈递给CCR5+ CD4+T细胞;成人HIV急性原发性感染期间,富含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肠道组织是HIV主要复制场所,存在CD4+T细胞大量丢失。孕妇体内HIV-1可经胎盘途径进入胎儿血循环,但其下一步去路尚不清楚。我们发现:经胎盘途径感染HIV-1的胎儿肠粘膜中存在HIV-1颗粒,提示肠道系统在胎儿宫内原发性HIV-1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HIV-1宫内感染胎儿肠道及其相关淋巴组织为样本,利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肠道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及其与HIV-1感染的关系;比较肠道和循环血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数量及其病毒载量;分析肠道CD4+ T细胞CCR5和树突状细胞DC-SIGN基因特征及其表达水平,以证实胎儿HIV-1原发性肠道感染的存在,并阐明其发生发展机制,为围产期HIV-1感染防治提供新思路。
21例存在HIV-1感染但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孕妇纳入本研究,并分别于妊娠21~26周时进行水囊引产。对21例引产胎儿分别进行血P24抗原及HIV-1RNA测定以确认是否存在HIV-1母婴垂直传播:8例胎儿血P24抗原及HIV-1 RNA阳性,归为HIV-1感染胎儿组;13例胎儿血P24抗原及HIV-1 RNA阴性未,归为HIV-1未感染胎儿组;另外,选择6例无HIV-1感染孕妇水囊引产胎儿作为正常胎儿组。. 以胎儿肠道组织及循环血为样本,应用免疫组化(针对P24抗原)、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技术,观察肠粘膜CD4+ T细胞细胞结构及其与HIV-1感染的关系,比较肠道和循环血CD4+ T细胞数量,检测肠道和循环血树突状细胞DC-SIGN表达水平,结果发现:①HIV-1感染胎儿中肠粘膜CD4+ T细胞结构破环,溶酶体明显增多,并存在大量病毒样颗粒;②HIV-1感染胎儿肠道CD4+/CD8+ T细胞比值明显下降,而循环血中变化不明显;③HIV-1感染胎儿肠道及循环血中树突状细胞DC-SIGN表达水平增加。上述发现提示:经胎盘垂直传播的HIV-1可引起胎儿肠道早期原发性感染和CD4+ T细胞破坏和丢失;肠道和循环系统中的树突状细胞在HIV-1感染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Sparse Coding Algorithm with Negentropy and Weighted ℓ1-Norm for Signal Reconstruction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DC-SIGN介导EBV感染iDC细胞和鼻咽上皮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诱导和增强肠道粘膜抗HIV感染免疫反应的疫苗免疫实验研究
肠道微生物易位对HIV感染慢性免疫激活的调控机制研究
DC-SIGN基因5'端调控元件的分析及其启动子序列多态性与HIV-1感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