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文化与现代人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适应过程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372169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80.00
负责人:杜水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益人,王灿,景明,孙静,杜晓茹
关键词:
适应过程农业起源下川文化气候变化中国北方
结项摘要

From 30-50KaBP to the end of pleistocene or early stage of holocene,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event have taken place, one is Modern Human dispersed to world-wide and replaced all fossil Homo and become the master of the earth; the other is the occurrence of the agriculture. In the mean time, global climate change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MIS3 to LGM, LGM, and post LGM. therefore, It is a major scientific issue to explore how Modern Human adapt to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various part of the world and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ultimately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Noth China is one of the main activity region of Modern Homan the origin place of millet agriculture, and a larg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have been found and excavat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but how to interprete 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Modern Human in north China and why the millet agriculture origin is still lack of detailed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Compare with research level of other region(such as Europe and west Asia), there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 Xiachuan site is an important upper Paleolithic site in north China. It recor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upper Paleolithic industry of simple core-flake, blade and micro-blade, and as unearthed grinding stone, it have been regarded as millet agriculture origin place for a long time. So, if we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ecofact and artifact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 we can make clear 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Modern Human in north China, especially if the micr-blade and the millet origin in Xiachuan.

距今30-50KaBP以来的晚更新世晚期,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个重要事件,一是现代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取代了以前出现的所有化石人种,并成为地球的主宰;另一个是农业的发生,为文明社会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故探索现代人如何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以何种方式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而导致农业社会的出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中国北方地区是现代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和粟作农业的起源地。具有丰富的考古资源,但对如何解释现代人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适应过程并导致粟作农业起源,仍然缺乏翔实的科学证据和合理的解释。与其他地区(比如欧洲和西亚地区)的同类研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下川遗址记录了旧石器晚期小石器工业、石叶工业、细石叶工业的发展过程,并由于出土了磨石,也被视作粟作农业起源地。因此,如果通过提取文化遗存和生境遗存中蕴含的各种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项目摘要

通过2014—2017年的工作,确认下川遗址是一处包含旧石器时代中期石核-石片技术和旧石器晚期早段石核-石片技术、中段石叶/细石叶技术和晚段细石叶技术多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存。.旧石器中期遗存主要发现于富益河二级阶地的中部一套红褐色亚粘土中,石制品原料主要为来自富益河的石英砂岩和脉石英,有一定数量的黑色燧石,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等轻型工具。.旧石器晚期早段遗存校正后的碳十四年代为距今4.3—3万年,石制品原料以黑色燧石为主,但不同地点也受附近原料的影响。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琢背小刀、台形器、楔形析器等轻型工具以及石斧和锛状器等大型工具。.从距今2.9—2.6万年,一种成熟的石叶/细石叶技术出现在下川遗址各个地点,并可能一直延续到距今2万年前后。石叶石核和石叶数量虽然不多,但有一定数量用石叶制作的刮削器、端刮器。细石核类型丰富,有锥状石核、半锥状石核、船型石核以及楔形石核。端刮器和雕刻器是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楔形析器数量较多,尖状器数量很少。.旧石器晚期晚段遗址在与下川遗址毗邻的垣曲流水腰遗址保存最好,年代约为距今2—1万年。遗址中除了各种类型的细石核、雕刻器、圆头刮削器等继续存在外,新出现小型双面加工的石镞和尖状器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有大量的扁平状砾石,多数表面较平的一面有磨过的痕迹,主要发现于距今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晚期早段,由于它们往往和火塘共存,且在火塘周围的土壤中经常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估计其功用和研磨赤铁矿粉有关,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功能。.总之,下川遗址记录了旧石器中晚期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研究现代人行为的出现、北方细石器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新旧石器过渡提供了宝贵资料。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DOI:10.3964/j.issn.1000-0593(2022)09-2956-07
发表时间:2022
2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DOI:
发表时间:2021
3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DOI:10.7685/jnau.201807013
发表时间:2019
4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DOI:
发表时间:
5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28275
发表时间:2022

杜水生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现代人在中国出现与扩散的化石证据

批准号:41630102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刘武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30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2

文化线路视野下川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信息图谱研究

批准号:51708469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郑志明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现代“儒家缘文化”视角下基于关系的企业品牌资产的形成机理与管理模型研究

批准号:7166200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唐玉生
学科分类:G02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中国森林转型研究

批准号:31370640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刘金龙
学科分类:C1608
资助金额:1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