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前期工作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想:大鼠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的神经机制,主要是"前额叶皮层-下丘脑前部-延髓胃肠中枢"轴的活动加强导致的。我们的前期工作主要研究延髓迷走复合体、下丘脑视上核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本次申请主要研究"前额叶皮层-下丘脑前部"神经环路的作用及其机制,其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完善"应激"的神经生物学理论,为进一步揭示应激致胃肠机能紊乱的中枢神经机制、生理状态下胃肠机能调控的中枢神经机制提供新理念。本申请课题用免疫组化、神经束路追踪、电生理等技术在递质、受体、突触可塑性(以突触部位的突触膨体素、突触蛋白I的表达量为指标)、神经元放电模式(编码)层面上解决本次申请提出的问题。突触膨体素是突触前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可用于评估突触数量和密度的变化。
基本按计划完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边缘下区(IL)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有GABA能神经元,边缘前区(PL)参与反应的神经元不是GABA能神经元。这2个区域的Glu能神经元均不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2、PL、IL的突触膨体素、突触蛋白I的表达量,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1、2、4h)组与对照组(非应激组)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多。表明在应激状态下这2个部位的突触可塑性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突触传递机能上调。.3、分别向PL、IL内电泳HRP,逆行追踪投射到该区域的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结果:在丘脑背内侧核、丘脑带旁核发现了被标记的神经元胞体。但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均未发现被标记的神经元胞体。提示丘脑中线核群发出纤维到PL、IL,而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不发出纤维到PL、IL。这一结果与我们原来设想的不一致。.4、分别给麻醉大鼠PL、IL化学刺激(注射Glu或多巴胺)、电刺激,结果:胃运动、胃酸分泌均无显著性变化。提示大鼠的PL、IL不参与调控胃机能。这一结果与我们掌握的人的前额叶皮层对胃机能的调控作用不一致,我们认为可能是大鼠属于比较低等的哺乳动物,其前额叶皮层很不发达,不像人的前额叶皮层对胃肠功能有那么重要的调节作用。.5、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有AVP能、OT能神经元,延髓迷走背核、孤束核有AVP、OT敏感神经元。.6、应激状态下丘脑前部有较多的儿茶酚胺阳性纤维末梢,而延髓胃肠中枢有较多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提示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接受延髓胃肠中枢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反馈调节。.7、束缚-浸水应激1h组,丘脑背内侧核、丘脑室旁核、丘脑中央内侧核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较非应激组显著增多。不同应激时间段(1、2、4h)组,这3个部位的突触膨体素、突触蛋白I的表达量与非应激组相比均不同程度的增多,表明这3个部位的突触可塑性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表现为突触机能上调。.综合我们获得的结果,原来我们设想的“前额叶皮层-下丘脑前部”神经环路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很可能是要通过“丘脑中线核群”来完成这个环路,即丘脑中线核群-前额叶皮层-下丘脑前部-丘脑中线核群。.未能按原计划完成的内容:实时全程记录大鼠束缚-浸水应激状态下前额叶皮层、下丘脑等部位的神经元放电。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在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延髓-迷走神经-肠脑环路在束缚-浸水应激致胃肠机能紊乱中的作用
大鼠迷走复合体在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及胃运动亢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大鼠丘脑背内侧核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类型及其活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