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次酸是最常用的中药甘草的重要活性成分,但是以探讨甘草次酸与中药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来研究甘草配伍规律尚未见报道。课题采用HPLC/MS、毛细管电泳和超滤等分离检测手段和生物指纹图谱技术,对甘草次酸对源自甘草方中的其它中药的普遍认同的活性成分的血浆结合与组织分布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动物水平研究。通过分析甘草次酸的存在对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及其组织分布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活性成分结构的关系以及中药活性成分血浆游离浓度和组织分布的相关性,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中药甘草的配伍机制,对中药甘草的配伍规律给予现代科学的解释。研究结果为甘草及其相关制剂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中药配伍的增效减毒和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提供新的思路,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发展源泉。
对甘草次酸对源自甘草方中的其它中药的活性成分的血浆浓度与组织分布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动物水平研究,同时探讨了甘草-桂枝药对在单独煎熬与一起煎熬时的药物动力学异同,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中药甘草的配伍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在血浆药物浓度方面,在SD大鼠单独灌胃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与甘草次酸(50mg•kg-1)联合灌胃研究中:(a)大鼠口服山奈酚后在血浆未能检测到游离山奈酚。山奈酚低浓度(25 mg•kg-1)时甘草次酸对其血浆浓度没有影响(P>0.05); 高浓度(50 mg•kg-1)时甘草次酸对其血浆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b)大鼠口服槲皮素后在血浆未能检测到游离槲皮素。槲皮素低浓度(50 mg•kg-1)以及高浓度(100 mg•kg-1)时甘草次酸对其血浆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c)大鼠口服橙皮素后在血浆未能检测到游离橙皮素。橙皮素低浓度(10 mg•kg-1)时甘草次酸对其血浆浓度没有影响(P>0.05); 高浓度(20 mg•kg-1)时甘草次酸对其血浆浓度有影响(P<0.05)。(d)绿原酸低浓度(200 mg•kg-1)与高浓度(400 mg•kg-1)时甘草次酸对其血浆浓度均没有影响(P>0.05)。. (2)在组织分布方面,在SD大鼠单独灌胃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与甘草次酸(50mg•kg-1)联合灌胃研究中,在组织中均能检测到游离成分:(a)无论槲皮素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甘草次酸对其肝脏分布都没有影响(P>0.05)。(b)橙皮素在大鼠体分布特征是肝>肾>肺,无论高低浓度甘草次酸对其分布都没有影响(P>0.05)。(c)山奈酚在大鼠体分布特征是肝>肾>肺≈心,无论高低浓度加入甘草次酸对其分布都没有影响(P>0.05)。(d)绿原酸在大鼠体分布特征是肝>肺,无论高低浓度甘草次酸对其分布都没有影响(P>0.05)。(e)小檗碱在大鼠体分布特征是肝>肾>脾;在给药1h后,无论高低浓度甘草次酸对其分布都没有影响(P>0. 05);在给药2和3h后,无论高低浓度甘草次酸对其分布均有影响 (P<0.05)。(f)姜黄素无论高低浓度甘草次酸对其肝分布均没有影响(P>0.05)。. (3)完成了甘草、桂枝单独以及按照经方配伍的药动学研究,数据在分析整理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甘草次酸受体主动靶向肝实质细胞的中药脂质体研究
甘草形态特征与药用成分的相关性及其基因机制研究
毛脉酸模生物活性成分的分布及其环境调控
中药木瓜化学成分及其对IL-6活性水平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