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逸散物(COE)是焦化生产中产生的复杂混合物,我们发现其气态挥发物中含有大量的苯、甲苯和萘等血液毒物,并在焦炉工中检测到血细胞生成异常等损伤效应。焦炉工淋巴细胞损伤的证据较多,但COE的血液毒性被长期忽视。为了阐明COE暴露与血液系统损伤的关系,本项目拟建立焦炉工血液毒性研究队列,根据外暴露评定、生物监测和效应标志物分析,确定COE中致血液毒性的重要组分;经动物试验证实某(些)组分的血液系统损害效应后,利用细胞生物学实验探索其致病机制。以DNA修复基因为切入点,在靶器官中分析氧化损伤、表观遗传学修饰在DNA损伤的作用;结合miRNA表达谱和转录谱,分析COE致血液细胞损伤的关键通路;构建相关缺陷细胞,判断关键蛋白在DNA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人群中验证其改变,初步阐明COE致血液系统损伤的生物学机制。本项目假说清晰,有独创性,将为补充和修订焦炉工人的生物监测和健康监护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本项目以接触焦炉逸散物(COE)的焦炉工人群为基础,运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化学和毒理学等方法,在焦炉工人群中开展了血液毒性损伤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结合细胞生物学研究,开展了焦炉逸散物毒性损害的验证工作和生物学机制研究。.首次对焦炉逸散物的颗粒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颗粒物的粒径、表面积和质量等特征等数据,确定焦炉工接触大量的超细颗粒物。除主要的多环芳烃外,还发现焦化工有一定程度的苯的暴露。组建700多人参与的焦炉工研究队列和生物样本库,系统的分析了人群中多环芳烃、苯等代谢物的特征及氧化损伤标志物的水平,确定多环芳烃可以引起一定程度的血液毒性改变,并且有剂量-效应关系,而且与苯的暴露有联合作用。我们系统开展了焦炉工淋巴细胞DNA甲基化的研究,率先报道COE暴露可致基因组(LINE-1)低甲基化、DNA修复基因-MGMT启动子区低甲基化改变;发现COE暴露可以导致p16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改变。在体外细胞模型中开展了血液毒性和DNA甲基化改变的深入研究,并建立恶性转化模型,通过miRNA表达谱和转录谱分析,确定COE血液毒性和致癌效应的关键通路。系统开展了适用于人群DNA氧化损伤标志物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微量全血核酸内切酶改良型彗星实验方法和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并在人群中获得有效的应用。.本项目是同领域内高水平的焦炉工人群血液毒性标志物和DNA甲基化的研究,研究成果在专业杂志发表,其中SCI文章6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获得专利授权1项。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10余人次,课题负责人获得奖励4项,其中国际学会奖励1项。培养研究生两名。项目的成果有助于指导焦炉工人群的生物监测和风险评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物联网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An improved extraction method reveals varied DNA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hells of Pacific oysters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HSP70与IL-6的交互作用在焦炉逸散物致早期心血管损害中的生物学意义
逍遥散抗抑郁疗效生物标志物分析及机理研究
延迟动力系统的延迟依赖散逸性
苯并芘致端粒DNA损伤效应标志物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