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一种伴发淋巴细胞肿瘤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皮肤表现多样,系统受累严重,死亡率高。前期研究提示表皮斑蛋白家族(特别是包斑蛋白和周斑蛋白)的自身抗体可能是PNP的重要致病性抗体。本研究在真核表达系统中,全长与分片段地表达包斑蛋白和周斑蛋白,制备兔抗体,在新生鼠体内与体外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系统中验证其致病作用。然后将抗原片段进行更为细致的抗原表位分析,寻找优势构象表位,并在上述体内外实验体系中验证可溶性抗原表位对致病性抗体的中和作用。本次研究借助全长抗原表达避免了表位过于分散而导致的致病性丧失,分片段表达以增加制备抗体的滴度。本研究旨在体内外证明抗包斑蛋白和周斑蛋白的自身抗体是PNP的重要致病抗体,明确其抗原表位分布,为进一步阐明PNP的发病机制和致病过程、发展PNP的早期快速诊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帮助,并保持我国在PNP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上的领先地位。
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一种伴发血液系统肿瘤的多器官受累综合征,系统受累严重,死亡率高。首先,我们将既往研究发现的血清识别率较高的包斑蛋白(EVPL)和周斑蛋白(PPL)氨基端(N)和连接亚区(L)的12个重叠抗原片段重组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5例PNP患者和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吸光度值。同时,我们表达了桥斑蛋白的N端与C端,吸附患者血清,并在新生鼠皮下进行被动转移试验。研究发现EVPL-N1(aa1-aa141)与EVPL-L3(aa1684-aa1784)的血清识别率最高,均为75%(49/65)(P<0.0001),特异度分别为98%和92%,其他各片段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EN2:94%和68%;EN3:42%和88%;EN4:96%和37%;EL1:80%和37%;EL2:96%和52%。周斑蛋白各片段均显示出较差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各片段的识别率与肿瘤类型无关。患者血清中针对桥斑蛋白N端和C端的IgG在表皮不同的位置造成了新生鼠表皮的棘层松解,并能够在体外试验中解离培养的融合人类角质形成细胞。我国PNP患者的伴发肿瘤类型、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与国外报道明显不同;包斑蛋白的N末端(EVPL-N1,aa1-aa141)与L区的C末端(EVPL-L3,aa1684-aa1784)是抗原表位集中的区域,其对患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桥斑蛋白的自身抗体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具有致病性。在另一方面研究中,结果显示39.2% 的PNP存在肌无力的症状,35.3%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在所有入组的PNP患者中,35.1% 抗AChR抗体阳性,28.1% 抗AChE抗体阳性,两种抗体的阳性率在PNP中与在NP-MG(分别为33.3%、17.4%)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其余对照组PV、PF、CTD以及正常人中这两种抗体均为阴性(P<0.005)。本项研究的顺利完成在体内外证明抗包斑蛋白和桥斑蛋白的自身抗体是副肿瘤性天疱疮的重要致病抗体,明确其抗原表位分布,为进一步阐明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发病机制和致病过程、发展PNP的早期快速诊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帮助,并保持我国在PNP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上的领先地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基于斑蛋白家族L亚区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小鼠模型的建立
副肿瘤性天疱疮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 抗斑蛋白家族L亚区自身抗体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副肿瘤性天疱疮发病机理研究
基于大疱性类天疱疮关键自身抗原表位的治疗性工程抗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