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采用分子设计与实验制备相结合的方式,研发新型锂电合金负极材料。首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根据异相界面电荷分布连续性和电化学性能要求,筛选出掺杂Me(Me= Ni, Cu, Co, Mn, Si, Zn, Al)的SnSb基合金的嵌锂中间相,研究嵌锂中间相减缓、抑制基体在充放电过程中因体积膨胀引起的结构崩塌的作用机理;合理设计碳包覆层的存在形态,研究锂离子在各相界面中的输运过程。其次,综合利用纳米高能球磨、高温固相法及化学还原技术,合成SnSbMe纳米颗粒,以MCMB碳微球为载体,将合金颗粒弥散钉扎在MCMB表面或内部;并用碳层作二次包覆,制备以合金颗粒嵌入MCMB为内核,外壳为碳包覆层的,成分、物相、界面微结构可控的特殊异相"核-壳"结构材料。利用碳材料循环稳定性高、导电性好的特点,使合金颗粒均匀分散,发挥纳米合金储锂的优势,又避免颗粒的团聚现象,大幅度提升负极材料的综合性能。
项目采用分子设计与实验制备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合成多种锂离子电池合金复合材料。理论计算表明:SnSb合金在充放电时,体系中不断游离出的Sn会形成团聚现象,生成各种锂锡合金,这将造成较大的体积效应,不利于后续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适当掺杂优化的金属组元Me,可提升合金的导电性,抑制减缓体系的膨胀效应。实验测试表明:以改性MCMB碳微球为载体,综合利用化学还原法、高能球磨法、溶胶凝胶法及热碳还原法等多种技术,将纳米合金颗粒弥散钉扎在MCMB 表面或内部,并用多种碳源作二次包覆,综合制备了SnSb/C、SnSb/MCMB、SnO2/MCMB、SnSbMn/C、SnSbCu/MCMB/C、SnSbCo/MCMB/C及多元氧化物等多种复合结构材料;研究表明,金属组元掺杂与碳包覆所形成的核壳结构,不仅发挥了纳米合金储锂的优势,又避免了颗粒的团聚现象,可有效提高合金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其中,SnSbCu0.5/MCMB/C复合材料的首次容量达530.8mAh/g,循环100周后容量仍保持为485mAh/g,容量保持率为93.49%;SnSbCo0.1/MCMB/C材料首次放电容量达到848mAh/g,70周循环之后容量为726mAh/g,保持率为85.6%。研究结论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电子产品的升级与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高容量型纳米ZnMeFe2O4/C核壳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嵌脱锂机理研究
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脱-嵌锂原位TEM研究
新型核壳结构氧化铜/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与锂电池应用
核壳结构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催化活化分子氧新型异相Fenton体系的构筑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