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感染导致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我国时有流行,对公共卫生构成重要威胁。登革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两端为非编码区(NCR),在病毒的复制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我们在登革病毒的感染的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来自病毒基因组3'-NCR的亚基因组非编码RNA(sgRNA),但其结构与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Northern Blot、FISH、实时RT-PCR等方法,对新发现的登革病毒sgRNA的生化学特征进行全面鉴定;结合EMSA、AFM、RNAi、VIRG和复制子技术,鉴定与sgRNA相互作用的病毒和宿主因子,阐明sgRNA对病毒复制翻译的调控机制;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一系列sgRNA突变型病毒,进一步明确其对病毒感染力和致病性的影响,为登革病毒致病机理的阐明和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登革病毒感染导致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我国时有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要威胁。登革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基因组两端为非编码区(UTR),在病毒的复制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我们在登革病毒的感染的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来自病毒基因组3'-NCR的亚基因组非编码 RNA (sgRNA),但其结构与功能尚不明确。.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Northern杂交、实时RT-PCR等方法明确了登革病毒sgRNA在不同来源的细胞系(蚊、鼠、猴、人)中的表达特征,发现sgRNA的产量及其与基因组RNA的比例存在一定宿主依赖性;进一步通过5’RACE法测序获得了登革1-4型病毒sgRNA的核苷酸序列,与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确认了相应sgRNA的5’-端起始位点和准确分子量大小,与Northern杂交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进而使用RNAfold软件对sgRNA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发现,sgRNA起始位点后存在结构相对保守的茎环(SL)结构,利用复制子系统通过突变分析证实了登革病毒sgRNA的产生与3’SL元件密切相关。. 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外sgRNA过表达的方式对登革病毒sgRNA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过量sgRNA对病毒基因组负链RNA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提高病毒基因组正链RNA的拷贝数,说明sgRNA对病毒基因组复制具有上调作用。同时,利用VIRG报告系统对sgRNA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发现,登革病毒sgRNA对病毒基因翻译的抑制主要发生在起始过程。进一步通过突变分析发现,环化序列(CS)突变可破坏sgRNA与病毒基因组5’-端互补序列的结合,进而,CS突变不仅消弱了sgRNA的复制增强作用,而且干扰了sgRNA对病毒翻译的抑制作用。因此,登革病毒sgRNA可以认为是一种反式调节性 RNA元件,需要借助于环化序列与病毒基因组 5’-端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我们提出登革病毒sgRNA参与调控病毒基因组的分子模型,为现有登革病毒环化复制模型提供了有力补充。登革病毒sgRNA分子的发现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阐明,深刻揭示揭示了源自病毒基因组3’-UTR的非编码RNA小分子的反式调节功能。. 在本项目的支持下,先后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综述2篇,会议论文1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Loss of a Centrosomal Protein,Centlein, Promo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Complete loss of RNA editing from the plastid genome and most highly expressed mitochondrial genes of Welwitschia mirabilis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非编码RNA(ncRN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登革病毒RNA结合宿主RBP的新发现及其在病毒基因组复制中的分子机制
长链非编码RNA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长非编码RNA的亚细胞定位差异表达及其潜在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