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细蛾属(Epicephala)昆虫是继榕小蜂- - 榕树、丝兰蛾- - 丝兰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之后,新近发现的又一与寄主植物形成协同进化关系的类群。研究表明物种间"一对一"的协同进化关系在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等植物间广泛存在。全世界记载头细蛾属昆虫40种,而与其对应的大戟科这些属的植物则有1150多种。因此,在改进了研究方法之后对头细蛾种类的认识将会迅速增加。长期以来中国头细蛾属昆虫仅知台湾分布1种,近年通过申请者的研究已使中国的头细蛾种类大幅增加,头细蛾属系统分类学、生物学研究具有极大潜力。另外头细蛾昆虫与寄主植物间相互依存的专一性很高,深入研究阐明头细蛾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在进化理论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将为探讨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开辟新途径。
在海南等19个省区广泛地进行了调查和采集头细蛾属及有关的大戟科植物标本。结果表明我国大戟科植物中可能与头细蛾属昆虫有协同进化关系的物种主要分布在重庆以南,尤其以华南和西南地区为多。重点在海南、福建、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定点进行了花部形态、访花行为、生物学和协同进化关系等研究。在国外多个重要博物馆和研究单位核对和借调了模式及相关标本,为全面修订世界头细蛾属打下了基础。. 发现与记述了头细蛾属和其它相关类群的新物种;首次发现和证明在我国北方广布的一叶荻与头细蛾Epicephala relictella和与其竞争的一叶荻爻纹细蛾Conopomorpha flueggella同寄主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关系,但在研究此类问题方面有重要意义,并对其生物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在详细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宽瓣头细蛾E. lativalvaris和奇瓣头细蛾E. mirivalvata共同为2种黑面神属植物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和喙果黑面神B. rostrata主动传粉,由此首次发现了二对二的专性互利传粉关系;艾胶算盘子Glochidion lanceolarium与相关艾胶头细蛾E. lanceolaria互利共生体系具有高度的寄主特异性,是严格“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在小叶黑面神B. vitis-idaea——小叶头细蛾E. vitisidaea专性传粉互利共生体系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机制以控制种子寄生者对种子的过度消耗:小叶黑面神通过果实基部果梗的有无来季节性地调控小叶头细蛾幼虫的成活率,进而调控幼虫对种子的消耗量,维持体系的稳定;对部分大戟科植物进行了形态和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并从昆虫学的角度对可疑的寄主植物分类地位给出了判断的新证据。. 项目执行期间国外同行来访合作交流与研究16人次。主持召开了“亚洲鳞翅目昆虫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11个国家和地区的70名(含10名特邀代表)鳞翅目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会议发言摘要等51份,28位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 在本项目支持下已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20篇)。尚有3部专著和10多篇论文待完成发表。. 在本项目支持下已培养博士(动物学)6名,硕士6名(动物学4名,植物学2名)。目前有3名动物学方向和1名植物学方向的博士生以及多名硕士生继续进行着本项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菊头蝠科蝙蝠与鳞翅目昆虫的协同进化研究
小果叶下珠(叶下珠科)、细蛾(细蛾科)及寄生小蜂三方协同进化机制研究
中国钩蛾科昆虫的分类修订与属级系统发育研究
尺蛾科昆虫的渐渗杂交现象研究—以巨青尺蛾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