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不仅研究扬子地台震旦纪和早寒武世沉积岩中C、S和P的丰度,还着重研究C和S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早震旦世至晚震旦世黄铁硫同位素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报富(34)S转变化富(32)S,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在晚元古代超大陆解体时扬子陆块与相邻大陆的分离。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黑色页岩的有机碳明显富集(12)C,其成因可归因拎一个由上升洋流和高有机产率所造成的在碳同位素组成上具有分层结构的古海洋环境。本项目还发现不同沉积相带沉积岩的碳酸盐碳和有机碳的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人们有可能根据稳定同位素组化学特征对沉积岩进行古地理两造,并可以将其称之为化学古地理学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中国扬子区震旦纪--寒武纪沉积环境的演化和生物成矿
扬子地区震旦系冰期环境特征与早寒武世生物大爆发
扬子地台震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环境变迁
扬子地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硅岩的形成与成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