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质量。目前对该类症状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颈性眩晕因椎动脉受椎体增生物压迫、血流减少所致。但该推论与临床发现有明显矛盾。临床实践表明,有颈性眩晕等症状者并非都有椎动脉受压,而不涉及椎动脉的常规颈前路减压手术常显示出对部分患者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课题依据后纵韧带切除患者可同时改善颈性眩晕等症状的事实大胆推断,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产生颈性眩晕及其他交感神经症状的直接原因。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这种机制的可能性。研究拟以恒河猴为实验对象,以荧光组化法研究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分布;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明确颈交感神经节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区域的对应关系;刺激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分布密集部位测定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其他相关动脉血流量变化情况,从而了解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受刺激与大脑、内听系统血供变化的关系,揭示后纵韧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颈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在颈椎后纵韧带上节段分布及其介导不同交感神经症状的研究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Runx2及其上游相关MicroRNAs的作用机制研究
Connexin43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
MK2和MSK1/2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脊髓慢性压迫损伤中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