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ESDA-GIS技术为支撑,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我国城市化省份- - 江苏省为实证,探索城市化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演化规律。围绕空间关联规则的挖掘和空间关联模式的发现两条主线,通过建立和运用江苏省1980年代以来不同时空尺度的经济社会数据库和典型地区的城市影像数据库等,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构建空间关联测度、空间关联模式识别、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有机结合,在对城市化水平科学测度的基础上,揭示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格局化空间特征和过程性空间机理,探讨其在城市化演进中的集聚与扩散、趋同与分异、溢出与重构等过程的空间效应,分析不同时空尺度下江苏省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的模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以期丰富和深化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同时为我国不同区域的空间开发功能定位以及城市化战略与政策的分类制定提高科学依据。
以江苏省为案例,利用多时相的空间信息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1980年代以来江苏城市化演进中的空间格局与过程,揭示其形成演化规律,并探讨其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的耦合机理。研究发现:(1)历史上,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存在4个阶段:春秋至南北朝、隋至南宋、元至清、民国至今;其中,元至清和民国至今阶段,分别发现区域发展中存在双核共振轴、港城共振轴现象。(2)19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质量水平逐渐均衡化,但苏南地区县域城镇化质量水平明显高于苏中与苏北地区,南北差距明显,城镇化质量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环太湖沿岸为中心逐次向苏中及苏北地区降低的特征。(3)1990年代以来,江苏北部地区城镇空间扩展是以中心城市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过程,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各中心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次级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开始显现,城镇用地空间分布趋于分散,苏南产业转移加快了苏北城镇空间一体化进程。(4)城乡交通可达性的提高是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徐州市城乡交通可达性演化的研究发现:城乡交通网络长度—半径维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徐州市区及周边地区交通网络密度最大,其次是东部,西北部县域交通网络密度最小,分枝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区内各节点的时间和距离可达性均随距离徐州市区的增大而增大。(5)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乡村转型的过程,乡村土地利用的变化是乡村转型的空间投影。通过对江苏省沛县的实证研究发现:沛县乡村土地利用变化以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变为主,具体体现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城镇用地的转变;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耦合系数与乡村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等级相关。 . 本项目按照申请书和计划任务书的研究计划进行,基本达到研究目标,较好的完成了研究内容,基本获得预期结果。该项目主要取得的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培养研究生2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快速城市化下中国城市保障房社区的社会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机理-以广州为例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过程及其机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的洪水效应研究-以秦淮河为例
基于源解析的区域铅污染格局与健康风险研究——以江苏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