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自组装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本项目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中高压腐蚀铝箔表面生长钛酸铋纳米复合介质膜,通过优化复合介质膜的结构、组成和性能,实现铝箔比容的大幅度提升。(1)水体系钛酸铋前躯体制备,通过"溶剂化效应"改变Bi、Ti离子的荷电数和溶剂化质量,实现其在铝箔表面的可控沉积。(2)腐蚀铝箔表面官能化,研究不同官能团对铝箔表面荷电性、表面自由能、表面亲/疏水性的影响,揭示官能化对Bi4Ti3O12分子在界面自组装实现的作用。(3)腐蚀铝箔表面自组装生长Bi4Ti3O12纳米介质膜,探讨自组装条件对Bi4Ti3O12自组装膜结构、组成与性能的影响,阐明自组装膜在铝箔表面的生长动力学。(4)阳极氧化制备Al2O3/Bi3Ti4O12复合介质膜,研究复合介质膜中离子迁移特性,探讨不同离子对复合介质膜的组成和性能的影响,建立复合膜结构与比容关系的物理模型。
自组装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本项目采用自组装生长技术,在中高压腐蚀铝箔表面生长高介电常数纳米复合介质膜,通过优化复合介质膜的结构、组成和性能,实现铝箔比容的大幅度提升。. 采用Sol-Gel法制备钛前驱体,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螯合剂、表面活性剂,调整前驱体组成、浓度、pH等,改变前驱体胶粒的荷电性、荷电量以及胶粒大小、分布,研究钛胶粒在界面自组装及电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复合螯合剂,能减小胶粒尺寸并有效降低钛氧化物结晶温度;适当降低前驱体浓度和pH值,能获得带正电量更大、尺寸更小的钛胶粒;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将增大胶粒Zeta电位;而微波处理在不改变前驱体其它物化性质下,明显减小胶粒尺寸和增强分布均匀性;这些都有利于胶粒在界面的自组装生长,实现比容的提升。. 采用湿化学法,选择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铝箔进行改性,发现在酸性前驱体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加强铝箔的荷正电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铝箔趋向电中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改变铝箔荷电性,带负电。对比分析发现,联合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双氧水,能控制铝箔亲/疏水性,增强表面Zeta负电位,增加胶粒和铝箔间的静电引力,有利于胶粒在界面的自组装生长。. 采用自组装技术,在化学成键和静电引力作用下,通过异相成核,以及浓差扩散和布朗运动等,在中高压腐蚀铝箔表面生长一层均匀致密、与铝箔结合紧密的纳米复合介质膜,研究生长条件对复合介质膜的微结构、组成与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铝箔表面全部被磺酸官能团覆盖后,采用尺寸小、带正电量大的钛前驱体,同时尽量减小铝箔腐蚀,能获得最佳的复合介质膜,其结构为外层钛氧化物和内层氧化铝,其比容提升可达26%(375V)。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钛酸铋钠基纳米晶体的可控生长研究
铝箔表面位错及表面缺陷组态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铋掺杂钛酸锶薄膜的介电可调特性研究
钛酸铋晶体的生长及其光折变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