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20%,严重时可达100%,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世界粮食安全。实践证明,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这一病害最安全、经济、环保的方法,而抗性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但是,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致病性变异频繁,导致品种专化性抗性容易丧失,多数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几年后抗性就丧失。因此,不断发掘新抗性资源,尤其是从地方品种中发掘具有广谱持久抗的性资源,鉴定和克隆其抗性基因,对解析广谱持久抗稻瘟病机理和抗病育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拟在对云南广谱抗性地方品种子预44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其抗瘟性遗传分析、主效和微效抗稻瘟病基因鉴定和定位、抗性基因等位性分析及抗稻瘟病新基因克隆研究,为揭示其持久抗瘟性的遗传基础及水稻和稻瘟病菌分子互作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为抗稻瘟病分子育种提供指导和辅助选择分子标记。
稻瘟病是造成世界范围内水稻产量损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0-30%之间,一直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威胁着世界粮食安全。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抗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本项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具有广谱持久抗瘟性的云南地方品种子预44开展了系统的抗性遗传分析、主效和微效抗稻瘟病基因鉴定、抗瘟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在子预44中鉴定了多个主效和微效抗瘟基因,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定位了4个新的抗瘟主基因,克隆了其中一个基因,且完成了初步的功能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基金标注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人,已毕业4人。研究结果为揭示子预44广谱持久抗瘟性的遗传基础及水稻和稻瘟病菌分子互作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利用子预44进行抗稻瘟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在水稻广谱之久抗瘟品种的培育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广谱抗性品种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克隆与序列分析
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39的克隆及其应用
野生稻稻瘟病广谱抗性遗传
粳稻地方品种抗性基因Pi-hk1介导的广谱抗稻瘟病分子机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