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震荡的国际能源价格不仅会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价格,而且还会抑制社会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水平,从而使得正处于复苏期的全球经济再度陷入二次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尽管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家和工业实践者的普遍认同,但本课题的这一实证研究力图证明,考虑技术创新之后能源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双刃剑效应":不仅会产生消极的短期冲击,但同时也形成积极的长期影响。本课题运用理论模型、实地调研与计量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能源冲击是如何通过宏观层面(宏观经济波动)、中观层面(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微观层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性响应,力图全面剖析能源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内在影响机理和微观传导机制,并从中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预控机制,为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系列实用性的政策建议。
目前,主流学术界与工业实践者们普遍认为,高位震荡的国际能源价格非但会推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价格,而且也会抑制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活动水平,这一连锁性反应行为必然会极大地抑制复苏阶段的中国经济。本项目组将技术创新这一长期动态因素引入到能源冲击与经济增长的传递链条中,重新探究能源冲击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机制和传导机理,并力图在这些理论实证基础上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建议。.经过有效分工和团队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项目组完成了有标注的论文篇,其中《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论文10篇,S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专著2本(其中,1本论著获得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本论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出版),工作论文9篇。同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人才资助计划。.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结为几点:(1)能源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活动存在明显的非对称、非线性的时段效应,1994年是其中的重要分水岭。但从冲击效应来看,目前能源冲击效应也日趋平缓。(2)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冲击的经济效应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同时,娴熟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缓解能源冲击的负面效应。(3)能源冲击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创新诱致性效率,但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要大于技术创新的诱致效应。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这一诱致性能源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4)能源冲击对R&D投入和产出效率均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资产配置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作用
中国区域能源技术偏向研究:理论与政策含义
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产业集聚纾解融资约束及推动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